●污染治理正在从局部向全面、从单一到复合、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中,这同样是一个技术回归的过程,即技术、人才、专业化水平赢得充分重视。技术会在市场竞争、企业比拼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有多少企业拥有原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储备,在人才、专业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真正下功夫?有多少企业老总能从商业周旋中脱身进行自我学习提升,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局思考?
●抓新求快依然是民营环保企业获得收益回报的优选策略。在技术上保持独特性、高技术条件下的低成本优势,应该成为很多环保企业寻求转变的立足点。
20余载拼搏,几经起落,北京晓清环保集团总经理韩小清在如今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选择重新出发。从去年起积极引入风投资本,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他向日前参加第四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的同行们解释他的急切:“我还可以拼10年,而这10年可能是环保产业真正的机会。”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的时候,环保产业被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首,各界都在期待这一“地位”变化带来的政策支持和需求爆发,业界称之为环保产业迟来的“黄金10年”。明晰的国家战略意愿让业内企业家信心十足,让各方资本蠢蠢欲动。但前来参会的众多企业家代表也十分清醒,环保产业在迎来空前机遇的同时,其面临的市场需求、角色定位、生存环境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为新的需求、变化做好准备,谁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获得长远的发展。
产业篇 能否适应新定位、新角色?
机遇: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首,环保产业从环境管理的支撑产业进入国民经济主序列。
挑战:环保产业作为供应端,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不匹配,不适应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要求。
3月19日上午9点,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环境投资大会尚未正式开始,报告厅里已人声鼎沸。环保企业家、咨询公司、证券公司、风投合伙人、日本企业中方代表等各路人马热烈寒暄。无论是打拼了20多年的环保“老兵”,还是发展三五年的“新面孔”,言谈间,大家对未来都难掩兴奋。
顶着朝阳产业的头衔却一直发展迟缓,环保产业业界非常看重此次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新定位。“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首,它从环境管理的支撑产业进入国民经济主序列之中,这个变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指出。
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经济增长持续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事关经济、民生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代表公众的环境利益诉求日益明确,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修复需求不断扩大,急需产业的切实支持。另一方面,在当前倚重投资拉动增长且投资渠道日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投资成为地方政府能够维持投资强度且减少负面效应的最佳投资路径选择之一。“这样一个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产业,对它未来的发展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王世汶信心十足。
但他的忧虑同样明显:“面对这样的产业政策环境,我们环保产业本身,作为供给方,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市场需求?”这值得所有环保企业不断自我追问。
“小、散、弱”,在发展30多年后,环保产业“体质”依然虚弱。尽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都在不断增长,但企业平均规模、利润、人均产值却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一些产业聚集地甚至常年充斥着作坊式的小企业。弱小的企业再多也不能使产业变得强大。
“1/3能运行,1/3马马虎虎,1/3压根儿不能用,”曾经一项关于建成城市治污设施的调查令人震惊。出于各种原因,花了钱买了设备建了工程,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效用。事实上,环保产业未能实现既定的有效产出,这导致大量的环境投资失效或者效率不高。
王世汶指出,环保企业的整体形象和营商环境差更加令人忧虑。低水平、非理性、不正当竞争非常普遍且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国进民退”使得市场分割严重。企业小,利润低,竞争环境差,没有能力和意愿进行科研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抄袭,恶意挖角等成为业内常态。
诸多因素都导致尽管环保市场需求一直在扩大,但环保企业的成长、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王世汶甚至直言不讳,环保产业作为供应端,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不匹配,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
企业篇 民营企业能否三分天下?
机遇:新兴领域兴起之初,正是机会多、价格高、竞争少的阶段,民营企业有活力、有韧劲、转型快,抓住机遇就能谋得发展。
挑战:如何在外资、国有环保企业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寻求生存发展空间?
外资、国有企业发展强势
本届投资大会的两天议程里,日本五大财团中有4个派相关机构代表参加。前来参会的丸红(北京)商业贸易有限公司所在的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正是安徽国祯环保的重要股东。近年来,日、韩等国知名资本对中国环保市场显示出高度关注,纷纷通过资本运作寻求进入机会。去年,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先后与日本日新容器株式会社、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集团签约,在工业用容器回收处理再生、污染场地修复等领域开展合作。
而苏伊士、威立雅等世界知名环保集团在中国的业务触角已经直指工业废水治理,他们在上海、重庆等地工业园区废水治理获得政府大订单,已经显现占领高端水处理行业的“野心”。
国有大型环保企业也不甘示弱。中节能的资本规模、业务范围扩张令人咋舌,首创、北控、深圳水务等业内大鳄也步履稳健。环保正在成为国有资本特别关注的领域,央企甚至直接通过资本运作强势进入。“国字号”已经成为环保产业中非常强势和独特的力量。
王世汶说,在环保市场快速扩张、企业综合竞争力普遍不足的特殊时期,恰是拥有丰富资源、资本的国有环保企业的“黄金时期”。他们拥有项目操作上地方政府天然的信任感以及毫不逊色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手段。
那么,民营企业是否还有机会?如何找到机会?
第一个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随着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日益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环保市场需求将呈现广博而分散的态势,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机会。“即使是国有、外资企业已经占据制高点的领域,仍然机会丛生。”
民营企业发挥优势寻求借力
回顾过去,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抓机遇、求发展的过程。在环保产业内部,如何抓住机会对相对弱小的民营环保企业具有关键意义。
中持绿色能源技术公司总经理邵凯说:“我们提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即地方政府应当综合解决污泥、生活垃圾问题,在实现无害化、稳定化的前提下,从治污过程中寻找绿色能源。这一理念已经获得了很多地、县级城市政府的认可。”而他们看准这个市场后着重技术投入、案例积累,也让他们成为国家“十二五”垃圾污泥相关技术导则规范的制定单位之一,污泥厌氧分级分项处理技术课题的组长单位,和清华大学、哈工大、北排集团合作推进相关研究。
在新的产业环境和市场机遇面前,以制造、工程为核心的传统环保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不再适用。“抓新求快依然是民营环保企业获得收益回报的优选策略。在技术上保持独特性、高技术条件下的低成本优势,应该成为很多环保企业寻求转变的立足点。”王世汶说,中小环保企业要学会在中小规模领域特别是独特的技术产品领域整合自己的力量与资源,同时要学会借力,资本和产业的结合会给产业提升提供非常重要的推力。
在污水处理等建设密集期接近尾声的领域,短期内以大项目带动迅速扩张已不可行。在区域环境市场日益分散的情况下,中小项目的积累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中小项目规模不大,但技术水平要求、工作量和大项目差别不大,所以很多大企业、外资企业不愿意接手。中小企业可以捡漏。”
着眼小项目,凸显技术成本优势。安徽国祯环保从2004年的7个污水处理厂运营发展到如今的34个项目,每一步都很扎实。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民营企业,没有资金背景上的优势,依托的是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综合成本上的优势是获得回报的基础。相同质量下成本低,相同成本下效果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年来,环保产业正在迅速融入资本市场,相关企业由此迅速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从去年的碧水源,到今年3月8日永清环保、3月17日江南水务成功上市,环保类企业上市已经进入快车道。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环保产业高度关注。
与10年前提出上市股改计划未能如愿不同,韩小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接触风投,就有20多家有明确的投资意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到位后,晓清环保将从人才、技术、工程管理、营销网络等一系列问题出发,努力向全产业链发展。这需要花很大工夫,还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我相信,10年后,我们中间会产生非常优秀甚至是世界一流的环保企业。我有这个信心,我还要再拼一把。”
技术篇 有没有内在实力和底蕴?
机遇:新的污染治理领域相继显现,需求迅速形成规模,污泥、垃圾处理处置、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已经呈现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挑战:面对新兴领域的迅速成型,现有国内企业的跟进速度还无法适应。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都显得仓促。
某知名环保企业的老总曾对王世汶说,他很后悔,没有在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治理方面做技术储备。言谈间颇有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味。而面对环保产业新的发展,缺乏技术储备的环保企业将无法避免这种遗憾。
污染治理正在从局部向全面、从单一到复合、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中,这同样是一个技术回归的过程,即技术、人才、专业化水平赢得充分重视的阶段。技术会在市场竞争、企业比拼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国家提出更多污染控制因子和污染防控要求,新的污染治理领域相继显现,需求迅速形成规模,工业废水治理、脱硝、污泥、垃圾处理处置、土壤修复、重金属、资源再生等领域在“十一五”末都呈现了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势头。而这些领域无一不面临着复杂的技术需求,客观上大幅提高了进入门槛。没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企业不得其门而入。
而在原有的水、气领域,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下,各地对环境效果的重视将倒逼环保产业将有效的环境产出放在首位。考核环境绩效,不是看建了多少污水处理厂和脱硫设施,而是要看削减了多少污染物,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这极大地依赖于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这同样建立在技术人才的基础上。
在过去30年,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城市污水、大气为主,这使得产业内部相关企业如今还占绝大多数,技术、产品、人才都相对单一。有些环保产业聚集区内,80%的企业都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那么,面临新的市场需求,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从承担北京第一个场地污染评估、治理、修复案例开始,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展。公司常务副总裁翟立前介绍,在“十一五”期间他们初步完成了对场地、矿山、水体等环境修复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技术引进,目前已申请专利15项。承担“十一五”受损城区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课题、“863”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课题等。
不过在王世汶看来,面对环保产业转型的大势,国内企业整体上缺乏必要的内在实力和底蕴。产业需求面扩大,增长加快,作为供应环节的环保产业,和需求是不匹配的。这不仅反映在水、气等传统领域,对于新兴的固废、环境修复、重金属等领域,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
“有多少企业拥有原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储备,在人才、专业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真正下功夫?有多少企业老总能从商业周旋中脱身进行自我学习提升,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局思考?”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市场,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对此,王世汶给企业的建议是:不要把技术看做是单纯的宣传手段,它应该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地方] 规模、技术、市场、资本齐头并进
浙江拓展环保产业发展空间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联合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施信息、开发、设计、装备、功能材料、工程总承包、监测、运行维护、环保互联网一条龙服务。”在不久前举行的“浙江省环保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仪式上,与会各方发出了这样的倡议。
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或是环境管理当中,环保产业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009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对环保产业发展全面布局,不断强化引导和服务力度,为环保产业开辟更大发展空间。
重质又重量
环保服务业发展是亮点
“在诸暨,环保产业已经实现产值100亿元;湖州的膜技术发展比较快;萧山已经形成了比较综合的环保产业格局。”一谈起浙江省环保产业的特色,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德全就滔滔不绝。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浙江环保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
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浙江省环保企业营业收入近1453亿元,比2004年增长超过125%。其中,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尤其快速,产业比重比2004增长近5倍。此外,环保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洁净产品生产增长率分别为277.4%、98.2%和88.4%,环保产业从业人数也大幅上升。
在浙江,如春笋般成长的环保产业不仅有数量,更追求质量。目前,浙江省已形成诸暨电除尘器、天台滤布、湖州水处理膜产品、嘉兴布袋除尘器、金华高压电控设备等区域产业特色,并努力追求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在科研上力求突破。
据陈德全介绍,菲达集团从电除尘项目起家,已发展成为全国大气治理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形成了包括电除尘器、布袋和电袋除尘器、烟气脱硫、脱硝、气力输送及成套电控设备在内的众多产品,同时具备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和总承包服务等综合能力。
而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在环境与安全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地位,还将目光投向环保网络建设与管理。旗下科技企业技术中心近日已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5个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环保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促使产业各环节结合更为密切。过去,科研院所、监测站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和市场需求,难免会供不应求。现在,浙江省环保产业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有资质的环评、工程设计与施工、污染设施运营、环保技术开发、环境咨询等服务企业,使市场运作条件更加充分完善。同时,以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以及浙江省环保科学设计研究院为主的研发机构实力大大增强。
据统计,截至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内有相关从业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48家、清洁生产机构60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3家、环境监理机构1家、工程设计单位国家级、省级甲乙级资质30家、污染设施运营资质单位70家。在服务机构的帮助下,许多排污企业能高效选定环保合作伙伴,并得到诸多便利。
搭桥梁、建平台、送服务
产业协会做好政策市场支持
在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中,省环保产业协会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桥梁,又是平台,也是助推器。”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协会积极参与、开展环保产业调查、统计与分析,向政府部门推荐会员单位优秀环保技术和产品,同时,把政府最新政策和分析与会员企业分享。
截至去年年底,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已拥有团体会员单位350余家。仅去年,就有80余家具备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环保企业成为了新会员。陈德全告诉记者,协会对会员单位实行的是“导师”制。为使这些企业实现优质发展,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座谈和研讨会,既提供交流平台,又搭建学习平台。在这里,会员单位一方面可以互通信息和经验,另一方面又能获得新理念和新知识。
去年4月,协会联合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杭州举办了企业上市座谈会,有关专家对广大环保企业进行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形势分析,介绍上市核查相关程序和要求;已上市的环保企业还到会介绍经验,力争推动产业与资本的密切合作。
目前,协会正在为探索开拓国际市场“忙活”,打开非洲国家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市场是近期目标。去年12月,协会召开了“环保企业如何拓展国际市场”座谈会,提出组建“浙江海外环保开发战略联盟”的发展思路。
陈德全说:“我们要把成员单位抱团推出去,有什么样的市场,我们就组织哪方面的力量。”目前,已有一些会员单位将发展的步伐迈向海外市场,如洁华控股在美国、日本、丹麦、阿联酋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数千工程业绩。
环保产业要强大,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2009年,由协会会员单位成立的浙江巨业担保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专门致力于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省级专业金融担保机构,帮助环保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公司在传统金融担保业务基础上,根据省内中小环保企业的特点,不断创新担保种类、担保方式。
去年,环保产业协会对6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了信用核查,为环保企业顺利融资发展提供帮助。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巨业公司已完成对57家中小环保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累计对外担保额度1.8亿元,平均对外担保额度300万元,涉及环保滤布、污水处理厂、节能工业电炉制造、滤膜及环保设备制造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