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院士:中国科研人员有“三难”

   2024-11-22 科学时报739

  李连达 李贻奎:科研人员有“三难”

  申请科研经费难

  “科研人员的最大悲哀是科研时没有经费”。因此,每年要用大量时间、精力,申请科研经费,经过马拉松式的烦琐手续,搞得精疲力竭,最后只有少数课题能够通过,约90%的课题将被淘汰,特别是在申请过程的非正常活动,有权、有势、有关系网、有攻关能力者,可以“量身定货”,自定项目、自审自批,最终花落自家,获得大项目、大量经费,也可以通过内定、内部瓜分,获得课题与经费,一些重大课题及巨额经费有的是先内定,再通过审评。而小课题,小额经费,则审评从严,只有10%左右的课题能够过关,分给那些无权无势,没有活动能力的科技人员。

  使用科研经费难

  申请科研经费时,要求列出精细项目及准确的经费预算,并规定“买醋钱不准买酱油”,既不准超支,也不准结余,要求十分严格,而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数,在科研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情况,经费预算不可能很准确,一成不变。例如万艾可(伟哥)的研究,最初计划是研究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但意外发现它治疗冠心病疗效欠佳,而治疗性功能障碍相当有效,于是改变研究计划,最后发明万艾可,畅销全球,它的经费预算与支出有很大变动。

  科研经费只能用于科研,不准用于买地盖宾馆,不准用于买汽车及非科研用品,严加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科研经费用于科研需要,不应卡得过细过死,应该允许买醋钱用于买酱油,在科研需要的合理范围内,在一定数额范围内,由课题组长负责,灵活掌握。

  结题验收难

  按规定在结束研究课题时,科研经费应该全部用光,既不准超支,也不准结余,否则将上缴全部余款,并追究科研人员制定经费预算时“虚报不实”的责任。但是有些特殊情况是科研人员无法解决的,例如“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投入60多亿元,加上地方匹配过百亿元,有些课题经费几百万、几千万元。但由于不明原因,经费下发很迟,在启动课题将近一年时,才下发约25%,在不到一年就结题时,突然全部经费到位,科研人员无法按计划、按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特别是在最后几个月内要用光几百万、几千万的科研费,更是困难,有些课题至今,科研费只用 20%~30%,还有70%~80%的经费尚未动用。

  这就造成大量科技人员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突击花钱,既不能违规违法,又要按期突击花光。科研人员毕竟不是财会专家,只会节约开支,不会突击花钱,这也是科研人员遇到的史无前例奇怪的难题。

  最近,全部“十一五研究课题”,都到了结题时间,除了学术上的总结验收外,最主要的就是经费审计,大量科研经费不能在结题前用光,如果处理不当国家将有几十亿元的损失。

  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审计局,应该立即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各重大课题的经费用了多少?尚结余多少?在结题前的几个月里将要合理支出多少?还能剩多少?有多少经费准备突击花光?准确估计国家投入的经费有多少是合理支出?有多少被浪费、挪用、甚至贪污?

  第二,国家主管部门应及早出台相关政策,对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及审计等问题,作出合理规定,既要防止国家财产被浪费,也要避免规定不合理,限制过死,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对于某些特殊情况造成的经费预算和支出中的特殊情况,则应迅速出台补救措施,允许结余科研经费留给课题组继续用于科研,不再追究科研人员“预算不准确”,“使用不当”等责任。尽全力制止这种全国性的大规模突击花钱的现象出现。

  第三,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应尽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推进科技改革,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李连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贻奎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标签: 科研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