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培养合作精神比给钱更重要

   2024-11-25 科技日报876

  2009年,一项联合基金的诞生,让许多之前根本没有机会触碰那些动辄数亿元投资建设的大科学装置的科研人员,有了依靠其开展研究的机会。

  “钱不能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每年各为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投入2000万元。我们希望联合基金除了能给科研人员提供经费支持,还能让大科学装置真正成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绝佳平台,并在此过程中,使我国科技工作者相对薄弱的合作研究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更加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发挥科学基金配置科研资源的战略引导作用。”近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管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的副主任,沈文庆院士粗略地为记者勾勒了联合基金的资助情况。

  他说,第一期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共三年(2009年度—2011年度)。联合基金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上海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合肥同步辐射四个大科学装置,前两年共资助了131个项目。

  效果已经显现:尽管这些装置的承建和运行方都是中科院所属的研究所,但获得资助的60个单位中,有37个是非中科院系统的,实现了大科学装置的共享;在获得资助的项目中,95%以上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化学领域的交叉问题,促进了交叉领域的研究;还有,60后、70后、80后的年轻科学家成了联合基金项目的研究主力,达到了培育年轻人的目的。

  今年是第一期联合基金的最后一年。据悉,续签的协议内容正在商议中,“钱肯定会比第一期多。” 沈文庆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沈文庆的关注点并没有局限在联合基金本身。

  仪器不共享,不仅是钱的浪费

  “我们在仪器共享和合作研究方面是有欠缺的。”沈文庆说,仪器不能共享的例子俯拾皆是,但大家对其危害的认识恐怕还不全面。“仪器没有共享,不仅是钱的浪费,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精神的薄弱。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仪器搞研究,思维会被局限,难出创新成果。”

  他指出,现在已经不是牛顿时代,个体的科学家不再可能靠一支笔、一张纸获得成功,必须与本学科、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深入合作,取长补短。而合作研究正是现代科学创新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沈文庆说,搞这个联合基金,就是希望能够藉此促进仪器的共享,促进科学家的合作。

  “所依托的大科学装置其实倒不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沈文庆说,联合基金的优势是可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在全国范围而不仅是中科院系统,选择更具创新性的项目进行支持。他介绍,联合基金是研究经费而非使用费,大科学装置的运行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四个装置的依托单位既没有经济上的利益,也不能干预评审。“中科院能拿出钱来做这件事情,值得称道。”

  仪器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沈文庆看来,新的科学问题,需要在相应的新设施上加以研究,没有自己创新出来的仪器设备,要获得世界一流的突破性、变革性的成果,是有难度的。他曾经参与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历年来的诺贝尔奖中有三分之一是仪器的创新或与此有关的研究。

  他说,遗憾的是,我国对仪器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力量也不够。我们大部分科学仪器是从国外买来的。国际上很大一批仪器公司靠我们养活着,而不少我国自己做仪器的厂家,前几年却都没法生存了。

  究其原因,沈文庆认为,问题出在评价体系上——大家都重视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搞仪器创新,很难发表文章,即使发表了影响因子也不会很高,愿意做的人当然不会很多。

  “自主创新,转型发展,不仅是对国家、对地方如此,对科学研究也一样。我国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真正要有质的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仪器创新,一流的科学家,一定要关注自己领域的仪器。”他呼吁。

  他介绍,提升大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小型专用仪器发展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是联合基金主要资助方向之一。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使用装置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要求,对改进现有装置的性能大有好处。

  对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还需提高认识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沈文庆告诉记者,联合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部分,自设立以来,着重推动了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参与申请及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程序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 80%以上的该联合基金项目负责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科学家。

  与此相关的话题是,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还有待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沈文庆回忆说,10年前,他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当院长时,曾规定,留下来的博士生单位可以给20万的购房补助。“现在20万能买几个平方米?”目前,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以及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都跳到了效益较好的非科技行业求发展,影响了科技人才的成长。

  “我们要自主创新,要转型发展,到底缺什么?”沈文庆自问自答:“缺很多东西,但很重要的是缺基础性的创新,缺原始创新。”他引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的统计数据,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为270.3亿元,绝对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但其在R&D总经费所占比例却比“十五”末的5.4%下降了0.7个百分点。而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都超过了15%,法、意等国家的比例更是达到了20%以上。“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而原始创新源于基础研究,不能不重视啊。”他呼吁。

  大科学装置当成为天然的促进学科交叉平台

  沈文庆认为,现代科学新的增长点,很可能是出现在交叉学科。

  他介绍,过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每个学部都有自己的主体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到底应该找哪个学部支持,不好判断。而大科学装置是一个天然的促进学科交叉的平台。做大科学装置的人很多是粒子物理、核物理专家、加速器专家,而使用者却来自不同的学科,做实验时,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研究小组在同时工作,涉及生命、地学、材料等等领域。在一起交流是必然的。“别人做的事情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对开拓你的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水平肯定会有促进。”他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决定从今年起连续三年,额外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开展与使用大科学装置相关的培训,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又多了一个交流的渠道,眼界会进一步开阔。

  “开始可能只是把人聚集到一起,把仪器装置融合在一起,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内在科学的问题可能就会碰在一起。除了交叉,还会产生融合,产生一些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创新性成果。”沈文庆说。

 
标签: 科学装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