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8%,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有力带动了农业、流通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对“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食品工业“十二五”时期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系统回顾了“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深刻分析了“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立了“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任务,指出了重点行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保安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聚集约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要遵循安全卫生,营养健康;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
《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并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支持食品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
《规划》从促进转型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发,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一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培育新兴食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四是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保障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竞争力。六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七是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出了粮食加工业等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其中,粮食加工业要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开发利用副产物,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要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肉类加工业要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提高牛羊肉、禽肉生产在肉类产品中的比例。乳品加工业要加快乳制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丰富产品品种,延长乳品加工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业要加大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重视节能环保。饮料工业要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制糖工业要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发酵工业要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酿酒工业要优化酿酒产品结构,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要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鼓励和支持天然色素、植物提取物、功能性食品配料等行业的发展。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要提高食品与保健食品及其原材料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发挥和挖掘我国特色食品原料优势。
为确保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严格市场准入、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安全监管、维护产业安全、促进境外投资、提高企业诚信、引导健康消费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对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规划》的组织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