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从和平路旁经过,恰逢振华百货盛装开业,一时间引来众多的市民。说也好笑,就在几个月前,这里也有过更加非比寻常的热闹。那时还挂着天津百货大楼的招牌,喧嚣的背后是这家有着84年历史的企业因为转手烟台振华而被迫打折清货,结果居然引发了购物者的蜂拥狂挤,搅得政府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秩序。现在虽已物是人非,却是同样一番欢乐。这倒叫我想起了《长门赋》中“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诗句。只是和平路上的一个百年品牌又悄然地泯灭。曾经饱经沧桑的一条步行的街道,可谓承载了天津商业的发展史。在解放前除去了上海的十里洋场,恐怕就只有这里的灯红酒绿了。不过,如今老字号的商家已所剩无几,就连那间闻名于世的国民饭店,时下也都换了快捷连锁的招牌。昔日的渤海大楼,更加是风光不再,伴随着摩天大厦的映衬,俨然成为了肃杀的风景。对于那些怀旧的天津人,即便千金买得相如赋,恐也脉脉此情无诉了”。
旧时的天津曾是位于上海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城市,用“九河下稍,吃尽穿决”的两句民间俗语足可以印证它的富庶和繁荣。新中国成立之后,天津的工商业更是快速发展,制造的名牌产品,如北京电视机,牡丹缝纫机,飞鸽自行车,梅花运动衣,金鸡闹钟,抵羊毛线,等等等等,几乎全国各地家喻户晓。不过现今这些商品也同天津的世界排名一样难以觅寻踪迹。就是那国宝级的美味珍馐狗不理包子,也在五年前以1.06亿的价格被同仁堂买走。那时媒体还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是同仁堂兼并狗不理,而不是狗不理兼并同仁堂?或许个中的缘由也只有天津人自己才最为清楚,就象遍布天津街头巷尾的同是三绝的贵发祥麻花一样,大概也只有天津人自己才最能知道那里才买得到正宗。
为甚麽如许多的优秀品牌全都凋零殆尽,长久以来我一直也都在深深地思索。不过由于多年在外奔波终是难寻答案,但是最近一个偶然却让我领悟了端倪。那是接待一位侨居海外的访客,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告诉我此番行程除去公务,还有就是要品尝家乡的美味,尤其是他小时常吃的素菜包。我知道那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店,说实话那种小吃也确是人间的美味,谁知这后来的故事却变了另种味道。我们就餐的座位正好对着操作间,不远的对面是几个围桌工作的工人正在谈笑,其间一个双手和着面粉的男子正吃着蚕豆,手上还不时的从口中取出沾满唾液的豆壳,那一幕不仅让我瞠目结舌而且是几近作呕……。
记得我听过有的学者做过这样的分析——国内那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大多都是经营不善,市场份额一再缩减,而这种经营不善在很大程度是源自他们的管理水平。看来这种说法用于解释现实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不过大概是在一年以前,我也见过这样一则报道:80后青年出现复古之风,梅花回力成了热捧商品。梅花运动服和回力牌球鞋,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有穿过,特别是早已沉寂的梅花运动服,除去袖缝裤缝处的几道白杠,便是通身的靛蓝或是枣红,八十年代的时候基本就是替代军绿的国服了。至于潮人突发的网上寻购,个中原因我们也不必探寻,只是有的商家不远千里跑到天津寻求合作,而工厂留守的管理人员却是充耳不闻。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厂家却与其失之交臂,难道这些都要归咎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我看问题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这样简单。
有的曾经优秀的国有名牌企业,尽管名存实亡,但是仍然富余大量资产。所以相关的管理者就要做善后的经营。结果就是企业工人被推向社会统筹,而企业闲置的土地资产被他们随意转卖,有如此的既得利益的滋养谁人还会留恋过去。而对于前面讲到的那家饮食企业来说,其实是在消耗多年积累下的品牌价值,经营上缺乏创新,管理上陈旧落后,因此当品牌价值消耗殆尽,这种企业也就油尽灯枯了。至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我(弘琪投资,王越老师)看来,就是管理者不知道尊重人才,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缺失,所以没有人才的因素,企业也就不会赢得竞争。其实说到不能够尊重人才,这何尝又不是国家的通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旧时的科举制尽管弊端众多,但至少给了人才表现的机会。如今的官僚机构垄断组织,只知道任人唯亲集团专制,其结果就使腐败成为了普遍的生活方式。而某些人们又习惯空喊口号,终日里人才人才的大呼小叫。看来尊重人才与重视人才,还是做些实际的行动要好。民族的品牌是文化的结晶,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失去了它们,就是失去了社会的共有财富。因此拯救边缘的民族品牌,绝不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