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把实验室建到社会 让本科生参与科研

   2024-11-22 新快报陈杨 陈红艳50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但是综合改革怎么改,怎么培养杰出人才,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子。

  十八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昨日接受新快报采访,她结合华工大自身的建设,描绘了一幅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校改革蓝图。她认为,“要办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大学,要求高校校长一定要是个讲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谈综合改革】

  需从国家层面上科学统筹规划

  要办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大学,要求高校校长一定要是个讲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新快报: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您怎么理解?

  王迎军:总书记特别提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认为非常正确、非常英明。但综合改革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够完全做到的,也不是一个教育系统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国家层面上有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高校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作为高校的校长,我也体会到,不改革,下一步发展就很困难。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社会发展格局都发生了变化,不改革就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所以,一定要改革,没有别的路能走。

  新快报:您在上任时,也曾说要创新华工大的机制体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目前这一计划进展如何?

  王迎军:其实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华南理工6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历史。

  在我上任后这近一年里,我们一直在各个领域进行系统的改革,例如教学方法、办学模式、人才制度、学生培养方式等等,也都看到了效果,反映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比如说,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了。2012年,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500强高校学术排名,华工大就榜上有名,而且工科还进入了前200名。又比如在最能反映大学学术水平的美国ESI数据排名,华工大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农业科学,这些学科都进入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综合改革密不可分。

  新快报:您刚才提及一些改革中的进展与成就,有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是需要迫切解决的?

  王迎军:从国家层面来讲,最需要的是国家要有一个整体策划;而对于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这就包括了我刚才所说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多样的办学体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合改革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为办学与办企业不一样,办企业发现一个产品不对可以马上调整,但办学既要大胆、创新,又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 新快报:您曾说,在现在大学体制下,校长必须是“讲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则大学办不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迎军:讲政治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尤其是现代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得更加紧密。我们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交流时,他们也谈到,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教学。如果不关心国家的发展,不知道国家的发展大计,关起门来办学是没办法办得好的。

  上世纪90年代起,华工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探索联合办学的模式。例如与广东省交通厅合作,共建交通学院,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出不少交通学领域的人才。

  这是一个双赢、共赢的事情。但做这样一件事,如果学校的领导不懂政治,不懂国家发展,能做到吗?所以,要办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大学,要求高校校长一定要是个讲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谈高考招生】

  自主招生用来选人才,不是拿来拉关系

  自主招生这个政策非常好,我们不想通过这个政策来拉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政策来选拔优秀人才。

  新快报:广东异地高考方案预计今年底出台。作为高校校长,您对异地高考方案如何评价?

  王迎军:这是件好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原籍工作,让他们的孩子回到户籍地去高考,对他们的水平发挥也会造成影响。但现在也有不少人专门是为了高考而到一个城市去的,因为各地录取的分数还不一样。这就需要国家有一个全国的统筹,有个具体的安排,去推动这件事。

  新快报:华工大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在自主招生中,学校是否会比较倾向“偏才”、“怪才”?如何与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融合?

  王迎军:我不认为自主招生招的就是“偏才”、“怪才”,但肯定是为那些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路子。即使是自主招生,他还是要参加高考,一样要笔试和面试,只是录取分数线低了20分。

  国家需要的是各个类型的人才,所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华工大的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新快报:目前有媒体报道,有些大学的自主招生变成了“拼爹比权”找关系,您有什么看法?

  王迎军:这肯定不是普遍现象,一般的学校都不会这么做。自主招生这个政策非常好,我们不想通过这个政策来拉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政策来选拔优秀人才。否则,作为校长的,良心上如何说得过去?

  【谈人才培养】

  科研最怕没创新,90后创新精神很突出

  本科生进来(搞科研)是有好处的。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们一些科研人员不敢想的。

  新快报:报告中提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常被诟病为“千人一面”,像生产线上出来的“芭比娃娃”。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王迎军:要有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不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分类指导,个性化培养。而且拔尖创新型人才不能单纯在课堂上甚至校园内产生。早在几年前,华南理工大学就提出“要把实验室建到社会上,把课堂开到国际上去”。华工学生的课堂不是只设在教学楼里面,而是在社会上、在企业里、在科研机构里,甚至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新快报:那华工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三年来已有25人次在《Science》、《Nature》这些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7篇署名论文。 这是很多学校,包括我校的一些老师都做不到的,但我们的本科生做到了。《Nature》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评论说,“中国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本科培养的奇迹”。我不认为这都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说老师的水平有多高,更主要是得益于办学模式的创新。与企业一起办学、与科研机构一起办学。目前华工就有336个学生校外创新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学生有机会到校外去参加各种实践。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

  新快报:平时大家说的做研究,主体是放在研究生及博士生那块。华工大为何从本科就开始了?

  王迎军:我认为,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如果你连本科生都培养不好,就不能说是一所好大学。学校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学生的课外科研实践,他们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可以去了解这个学科有哪些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有什么大师,有什么国家重点项目。对哪个感兴趣,可以申请课外科研实践的项目,虽然钱不一定很多,但可以帮助他们加入大师和研究人员承担的各类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样,最后可能不会在该项目中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他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始,有些老师还担心,怀疑本科生到底行不行,但后来证明,本科生进来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们一些科研人员不敢想的。因为研究人员长期研究下来,已有了一个框框,一种固有的思维。其实科学研究最可怕的不是这个研究到底有多难,而是怕没有了创新精神。我觉得,现在的90后本科生,创新精神就很突出。

  妙语

  本科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们一些科研人员不敢想的。因为研究人员长期研究下来,已有了一个框框,一种固有的思维。

  ———王迎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