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溯机制,即监督每一个环节,对食品从原料到生产销售进行全过程的追溯管理,对于促使企业加强管理、落实责任,能够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一直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高度重视。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早已通过强制性手段普及。
中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制还处于试点阶段,上海为最早开始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城市之一。据上海商务委员会年初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上海市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已顺利完成。已设食品信息追溯品种包括猪肉、蔬菜、水产、牛羊肉、粮食等,涉及流通节点企业1900余家,其中包括1家牛羊肉公司、21家批发市场、682家标准化菜市场、934家标准化超市、209家超市大卖场、56家配送企业。
IBTimes中文网研究员走访了沪上较为有名的三角地标准化菜市场,发现该菜市场内消费者可以追溯的食品还只是局限于猪肉类。消费者在购买猪肉后可索取追溯小票,在食品安全信息查询机内输入小票上的追溯码便可以查询到购买猪肉的具体生产流通信息。一位菜市场内的工作人员告诉IBTimes中文网,实际上,主动索取小票的消费者并不多,在公平称旁的食品安全追溯查询机也很少有人问津。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追溯体制的认知度还不高,缺乏主动选购可追溯产品、索取追溯小票的意识,还尚未形成从消费终端对经营者使用追溯体系的市场压力。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认为,中国消费者追溯意识还不强,还与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困难,得不偿失有关。"消费者在发现问题,追溯责任的过程中,付出的往往大于得到的赔偿。维权难度大使得一般的消费者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买到不合格的消费品也会不了了之,这就助长了不合格产品的流通。"
中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制在建立的过程中,除了存在消费者追溯意识不强的问题外,还有经营者配合度底、政府职能部门责任划分不清、企业责任追究困难等问题有待解决。董金狮认为能否较快地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取决于中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中国食品安全法虽然生效了,但目前还有很多要细化的部分,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应先把标准体系建立起来。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要精简,对企业和消费者要加强宣传力度,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约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