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要求去做事的人跟你套磁,其实其行为总是建立在心理研究的基础之上,是系统而理性的商务行为,或许TA们对你并没有那么多的情感,即使有都是受到利益驱动的。作为消费终端,更多的是在冲动之中失去了理性的约束,并在瞬间迷失的状态下做出消费或者投资决策。
职务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利益驱动,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固然包含服务因素,但更多的是要从你这里整合的,不管是钱财还是时间,内心的支持还是口头的声援,或者如大街上卖艺的,你有钱的时候让你帮个钱场,没钱的时候让你站脚助威,凑个人气帮个人场。
被誉为“微博营销教父”的杜子健先生很专业地针对网络危机进行详细分析破拆,以事件源为核心朝外呈涟漪状扩散,第一环节是亲友团,第二环节是看热闹的围观团;第三环节是消遣找茬型的成见团;第四环节是以寻找选题为职业行为的媒体团;第五环节的阴谋团往往是整个事件发酵的策动者。
当杜子健先生所说的这个阴谋团是可以前置到核心事件源的时候,我们不难想像,阴谋团在事态的演变的整个过程中,在资本的力量支撑之下,也可以把舆论导向朝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发展。由此各个环节的每个人都被资本或者主流舆论所收买。
不要耻笑别人看不穿,并成为利益集团进攻与防守的工具,草根通常都不是很具有全局观念与前瞻性眼光。假如自己所得到的都是切实的眼前利益,那么即使在战略上有所缺失,都在所不惜。
当人处于很无聊的情况之下,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就可以把TA们收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把自己闲置的资源变得充实,并让那些貌似充实实际却是无聊的时间给自己带来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但假如你是舆论的操纵者,就要看自己的言行会带来的衍生效果了。毕竟我们每个人所发表的言论与思想观点,所采取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效,这是会跟随自身的一辈子功过荣辱的。
在市场营销传播之中,你是利用了别人,还是被别人利用了?这就是商务社会核心纠结。
你用自己的情感,投入自己的时间与金钱,结局却被证明是被人利用了;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而假如你利用了别人,在面临终极审判的时候,却证明自己是爬错了墙,让数不清的人成为在侵蚀良心的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内心所受到的谴责会更强烈。
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那些舆论的发端、演变以及在被利用之下朝哪个方向走,确实是很难控制的。我们处于草根中往往会冒出精英,基于草根的精英往往会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是可以达到持弱深强的效果。
其实危机无处不在,碎片化的传播之中,事态往往会失控。从严防死守的角度,跟别人相比你永远会慢半拍,即使你可以保持跟别人同样的节奏,不被时代抛弃,也会生活在极度焦虑与恐慌之中。
一转身就落伍了,一闭眼就被淘汰了。这个社会太让人焦虑了。速度感的传播,快信息让人更加焦虑。更多的焦虑与恐慌。
危机公关处理的核心是树立并传播正面形象,需要建立你自己的正面形象,让别人对你有加分,即使没有办法加分,都至少让自己不要成为负分,身正不怕影子斜。
面对公众,不管是在内部面对下属员工,还是在外部面对媒体与市场的各个环节,成熟的危机管理者首先是说话的频次增加,说话要有客观性的支撑,同时在很多时候,你自己少说话,只有如此才能尽量少留下供外界猜测与挖掘并抨击的把柄与机会,由于绝对的安全状态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牵涉到危机公关管理问题。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感知管理,而不是事件管理,是外界对你的事件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更注重的是你对待事件的态度,你对待别人的原则,态度、原则与细节呈现,将直接影响各方面受众的感受与情绪变化。
你需要用你的感性唤起别人的同情心,经得起对方反复推敲,而不是让自己在迷失之中去追求瞬间的快乐与充实。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的倾向性是“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搜索引擎的大行其道。互联网的营销具有自主性与互动性,凡事自主性就要求必须真实而确切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而互动性的往往是答案营销模型。
有问有答之中会让人形成对在网络之中咨询的习惯与依赖性,但你所表达方式的不确切往往会让你在寻找大奥的过程中大费周折,比如百度问答与互动百科,绝大部分是以前的信息,甚至有很多是垃圾信息与误导性的信息。也只有专业的、权威的解答,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当然那最主要的是你的身份与表达方式问题。
微博问答是点对点的,是当下的,但你需要具备至少三个要素:首先是落实是否问对了人,TA是否专业,是否有意愿认真对待你的咨询,这个更多的是你需要能找到TA,TA想回应的时候能迅速找到你,你们之间存在相对直接的关系纽带,其次是考察你的措辞是否准确。你需要给对方无法拒绝给你答案的充足的理由,给他回答的空间。
设想一下,当你想买车的时候,你会倾向于从谁那里得到建设性意见?坐车的、卖车的与修车的这三类人之中,通常是肯定是问那些修车的,因为他们不会告诉你车有多好,更多的是会告诉你车有多坏,坏起来会如何?
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有很多你所不掌握的内情,比如哪些零件与元器件是容易出毛病的,你当前会在哪些方面可能被人蒙骗,或者多付了钱财,或者是会潜藏什么样的隐患。你未来会遇到哪些麻烦,这些是需要有更为前瞻性的视角与能力的人才会指点给你看的。
专业人士只有在相对中立的角度,才能得到信任,拥有信任是理性,奠定信任的深厚根基是内心的感情,所以才会有营销领域的近亲说服,口碑传播。那是建立在客观角度的技术支撑,专业到权威的素养基础之上的。
你的朋友总是希望你不要受骗上当,不要为了趋小利而深陷泥潭无法自拔。TA们的建议对你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越是有相对能撇得清的关系,就越是会显得公允并得到信任。
当下的社会与舆论环境跟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讯与互联网技术将以往的那种时空规则都打破了,不再由于你跟某个人之间曾经是同学、年龄相仿或者同处在一间办公室,近在咫尺就会形成更多的信任,那种老乡之间、亲戚之间的亲密关系会更多地掺杂商业利益因素。
任何传播与影响都是基于人的因素,人又受到感情与情绪波动的影响、立场与成见的影响,被输入商业利益,并进而使得一切亲情营销都成为杀熟的行为。
形成信任往往由于臭味相投,臭味相投不是单纯的圈子,但你们之间找到的共同语言越是单纯,其含金量就越高,所以找到那些在某个点上与你有共同语言的人,并建立纽带关系,这将成为你搭建自己的人脉资源网络之中最为有价值的行为。
中国自古是个讲究组织的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无组织的社会力量,在逐渐冲击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指令的威力消失了,这是最可怕的。草根的力量在协同之下,聚合成为巨大的力量,情感协同与价值观的协同,那种力量或者具有建设性或者具有颠覆性。
你与别人之间必须有相应的关联,不管那关联是利益关联还是兴趣关联,情感关联还是价值观的关联,是旧情上的关联还是当下的纠葛。
浮躁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你不管是接受还是反对,是客观存在的;但你需要让自己更加沉稳,有更为深厚的根源,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与可信度。不要处心积虑地想去利用别人,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防范心理,而轻易地被人利用。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最终希望得到什么,是可以保留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钞票、数字与虚拟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