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列车上颠簸一整夜的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白莉和他们的水质检测小分队,带着连夜加班赶制出来的四套“ZZW多参数现场测试仪”赶到四川雅安,迫切需要水质检测的现场。这套水质检测仪器历经十多年的研究,主要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吸式水质快速测试管”(显色系统)和“智能化全色测试仪”(检测系统)两大核心技术组成,形成了独特的水质现场快速测试方法和产品体系。尤其是由57个品种的测试管组成的显色系统与检测系统测试仪配合,可在现场数分钟之内完成对某一待测物的快速测定
截至4月28日17时,应急监测人员通对饮用水水源地、河流水质重点断面的常规项目和生物毒性、重金属、有机物等特别指标的监测,雅安地震灾区暂无污染信息,雅安、乐山(微博)、眉山(微博)、成都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均达标,地震灾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放射性水平正常,核与辐射安全有保障。芦山地震灾区环境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请灾区群众放心。
绕路千里,应急监测
地震发生后,省环保厅成立了环境应急监测小分队开展应急监测,组织环境监察人员赶赴灾区开展污染排查,同时组建危险废物和化学品应急小分队、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应急小分队,协助雅安市环保局排查放射源安全隐患并开展必要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避免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省环保厅监测处介绍,截至4月28日,针对灾区的监测工作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4月20日至24日,监测人员重点开展了灾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河流重点断面水质监测。
这是一段艰苦的旅程,有媒体用“绕道千里,挺进宝兴”来概括监测人员进入灾区的不易。
为了尽快准确了解重灾区宝兴县城饮用水水源状况,4月21日上午,省环境监测总站地震应急监测领导小组组长杜明下达进入宝兴县城的命令。
接到任务后,省环境监测总站应急监测队员经与雅安市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子芳商议,制定了前往宝兴县采集水样的监测方案,将省环境监测总站和雅安站监测人员混编为两组,第一组前往宝兴县采集饮用水水样,第二组前往铜头采集宝兴河出境断面,即宝兴和芦山交界处地表水样。
由于前方道路还未完全打通,两批应急监测队员均受阻于半路,无法进入宝兴县城。第一组应急监测人员在徒步1个多小时后,采集了宝兴河铜头库区灵关镇下游5公里处地表水样,返回芦山县城;第二组于4月21日上午11时50分抵达铜头,采集到宝兴河出境断面地表水样,并送回芦山县现场实验室分析。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派出由副站长罗彬带队的第三组应急监测队员,由成都出发绕道千里前往宝兴县。罗彬一行于4月21日中午从成都出发,经雅安、泸定、丹巴(微博),于当晚抵达小金县。
4月22日上午7时15分,环境应急监测队员翻越夹金山进入宝兴县境内,并与宝兴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会合。随后,应急监测队员到达宝兴县硗碛乡饮用水水源沉砂池开展采样工作。当天12时许,宝兴县内两个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样采集完毕,并被带回成都进行监测分析。
全面监测39个受灾乡镇饮用水源地
4月24日起,雅安地震灾区全面进入赈灾减灾阶段,为确保灾区环境安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相应转入以确保饮用水安全、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发生为重点的第二阶段。
26日,四川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姜晓亭(微博)深入雅安市重灾区督查指导环境应急工作,并看望慰问了奋战在灾区一线的环保系统职工。
在此之前,省环保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董晓辉赶赴灾区多个监测点位检查指导。
环境监测转入第二阶段后,在省环保厅的指导下,省环境监测总站专门制定了第二阶段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并整合全省环境监测力量,监测灾区饮用水水源水质。
截至25日13时,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已有省环境监测总站、内江(微博)、攀枝花(微博)等12个监测站参加到“4·20芦山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监测的行列中。
据介绍,这一阶段的应急监测增加了有机项目、重金属等48个指标,特别强化了生物毒性等方面的监测。
各监测站应急监测力量对中心灾区芦山、宝兴、天全、名山所有县城、39个受灾乡镇、一些重点村饮用水源地的pH、主要重金属、有机物和细菌学指标进行监测,对部分集中安置点饮用水源的pH、生物毒性进行监测分析。成都站承担部分灾区饮用水源水质分析任务。
将重点监测安置点水源地
自4月28日开始,针对灾区的应急监测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急监测将会突出重点点位和项目。
省环保厅监测处介绍,在前两个阶段,“只要有水源就进行监测,现在要将监测的重点放在安置点附近的水源地及集中水源地。每一个安置点周围的水源地都会进行监测。”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省环保厅主导的环境应急监测已覆盖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和雨城区等区县的50个受灾乡镇、集中安置点和9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为让公众及时了解水质监测信息,省环保厅每日向社会公告受灾乡镇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截至28日17时,省环境监测总站共发布应急监测快报4期、应急监测专报12期、手机快报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