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事故屡屡重蹈覆辙
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校园投毒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让高校化学品及实验室安全成为关注点。本月24日,教育部下发通知,重申高校须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通知中提及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使用及管理等颇为详实的管理条例。充分的放映出教育部对实验室安全的再次关注。
对于公众来讲,两起悲剧的接连发生,似乎也唤起了公众对高校实验室的“危险”记忆:2012年3月,华南理工实验室仪器发生爆炸,引起火灾;2011年9月,华东理工大学两名研究生在做化学实验时,不慎遭遇爆炸受伤。
内外因相继潜伏 直视实验室安全隐患
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探讨已经由来已久,想必每个初进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都会被告知各种规章制度,种种警告条例下必将变得十分小心,但久而久之,监管不严造成的神经松懈或侥幸心理的存在,很容易让实验室安全条例变成形式主义。
整理和总结了大量实验室事故后,不难发现,大部分安全事故究其原因还是由科研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其中监督意识的缺位更是占据主要原因。
实验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直接操作者,对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有切身感受,也能及时发现身边的违规操作行为。只有当实验人员首先树立监督意识的时候,才能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及时发现和反映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南方都市报纸曾爆料,记者前往广东某药学院探访实验室及化学物品管理情况时发现,实验室监管状况令人担忧。当天10点半左右,实验1楼多间实验室前后两扇门敞开,没有人在。一些实验准备室也同样无人。在实验1楼一间化学实验室,大门敞开,实验台上放着数百个深色瓶瓶罐罐。瓶罐上写着药品名字和学生名字,按照高分子、食品安全等专业分类。上午11时许,液相色谱室内一名老师带着数十名学生在操作实验。其旁,一间实验准备室开着灯,化学药品摆在实验台上,见不到一个人。
如果说实验室监管意识的欠缺可以加强,那么实验室安全风险是否可以完全避免呢?长久以来,实验室作为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因素必将伴随着安全问题。从一定角度讲,实验室安全问题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时不可规避的风险,它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去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规避实验室风险、减少实验室事故几率,降低实验室伤害范围与程度。
三管齐下 避免实验室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类实验室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学校、各学科、各系统内的重点实验室层出不穷,实验室安全问题更应警钟长鸣。
首先,要彻底杜绝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例如,实验室大门敞开但无人监管、危险品可轻易接触、低年级学生自行操作但教师疏于指导和监督。这些安全管理松懈表现是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大敌,也是最先需要注意和解决的。
其次,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培训欠缺也是一大漏洞。据悉,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没有明确贴出安全管理规范、学生实验守则等宣传文件,即使有,也经常沦为一纸空文,几乎没有人会检查执行情况。广泛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对教师、实验室辅助人员、学生等进行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内的专门安全培训,
最后,也是需要其他部门机构共同配合的是,要求高校将实验室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有效推动实验室基本建设及总体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有关,导致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极易留下安全隐患。
【编后语】
从某种角度来说,实验室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实验室安全则是科研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当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明确自身的监督义务,敦促企业和高校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及排查工作。
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保障在于监督。在完善安全评估机制的同时,只有实验人员、研究机构、政府乃至公众增强监督意识,才能保证制度有效实施,并弥补制度可能存在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