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定位和发展目标: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在5-8年时间内(2002年起步),依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立足于我国典型造山带,追踪国际造山带与地壳演化的研究前沿,以野外实验室为研究基地,以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为技术支撑,以"造山带与地壳演化"为主攻研究方向,基础研究为主,兼顾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固体地球科学开放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实验室的宗旨:发挥学科优势,开拓创新领域,服务国家目标。
实验室重点建设发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地球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造山带的结构、运动学及动力学;造山过程的物质演化及其后陆壳生长;地史时期生命过程、重大地质事件与地壳演化。
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50余人。其中研究人员38人(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讲师3人),技术支撑人员12人。使用面积为 392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000余万元。近几年,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较大程度的更新换代,添置了高分辨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仪(MC-ICP- MS,VGAXIOM)、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JEOLJXA8100)、扫描型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ARLADVANTXP+)、全自动全时标高精度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VG5400气体源质谱仪,NewWaveCo2激光器)等4台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还拥有不同级次的超净实验室4个,总面积达到160平方米。
2002-2005年,承担各类各级研究项目近200项,总经费396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6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面上基金69项,国际合作2项,主任基金3项;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又称“973”项目承担和参与“973”项目1级课题6项,其中2级研究课题为负责人的项目6项,预研1项(项目负责人),作为骨干参与的项目共有6个2级课题;教育部项目承担40余项,其中高校青年教师奖项目1项,跨世纪人才计划2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资助项目1项;另外,“863”和“305”攻关项目近20项,横向协作项目50余项,国家工程项目5项。国家级纵向研究项目占总经费的54%。
2002-2005年,实验室发表的中文论文共计600余篇,从2002年的136篇到2005年的近20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表的SCI论文290余篇,其中第一署名的论文184篇,从2002年的44(33,为第一作者论文数)篇,到2003年65(46)篇,到2004年的80(58)篇和2005年不完整的70(46)篇,逐年上升,总量是实验室建立之前的2.5倍以上(2001年为31(25))。发表论文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快速增长,目前接近SCI论文总数的一半数量,国际顶级杂志论文成倍增长,成果更趋原始创新。以“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标注的论文逐年增加:国内论文从2002年5篇,2003年14篇,2004年56篇,到2005年目前不完整统计的52篇;SCI收录论文从2002年2篇,2003年10篇,2004年17篇,到2005年不完整统计的37篇,实验室越来越得到科研教学人员的认同。
2002-2005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培养研究生近200名,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46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51人,出站博士后26人,10余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2002-2005年,实验室吸引了国内外客座研究人员11名,主持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次,与国际上20余个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