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下简称:浙工大)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财政部“2012年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后,17日,记者从浙工大获悉,该校再获批国家化工原料原料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研发成功的有毒有害物质绿色替代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200余家药企,其中有毒有害绿色替代技术已在实现一定范围产业化,2004年至今累计创作产值20余亿元。
“世界的原料药在中国,中国的原料药看浙江。”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浙江省是中国原料药第一大出口省份,拥有中国唯一的原料药出口基地,通过国际认证和上市的制药公司位列中国第一。
“国内的制药产业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很多问题,我国占领了国际医药90%的低端市场,90%的高端市场则是由欧美制药强国控制。”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苏为科指出,中国制药产业的现状是“低端出口,高端进口”,如何优化原料药生产工艺、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国际联动、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体“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这是浙工大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从‘地方队’向‘国家队’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一步。”该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表示。
作为“国家队”的浙工大也不负众望,交上了一叠成果丰硕的“成绩单”。中心先后研发了有毒有害物质绿色替代技术、不对称生物催化技术、化学与生物耦合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生产关键和共性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省市的200余家医药企业,创造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中,中心研发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制药技术,从工艺源头上消除或大幅度减少了安全和环境隐患,并在国内十余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了产业化,2004年至今累计产值20亿余元,利税4亿余元。
另一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新工艺,则是打破了美国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的长期垄断。
据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全球畅销处方药之一,被称为“抗生素中的王牌”和“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目前抗重症感染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合成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2007年左右时,需要依赖进口,0.5克大约需要1400元,比黄金还贵。”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郑裕国说,目前国内生产的则仅需几十元,价格大大降低。
郑裕国介绍,目前该技术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出口份额已占中国该品种原料药出口量的90%以上。制剂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近3年新增销售4.98亿元。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共建了31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并先后在企业建立起15个全球最大、最强的原料药生产示范基地,为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