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愈演愈烈
“上半年市场两个趋势,一个是项目越做越大,如河北省公司一个标中标金额在1.2亿元左右。另外一个便是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的趋势明显。”
据先河环保透露,目前整个行业环境监测数据的职能在转变:变成一个可以考核下级政府的一个工具,上级政府通过环境监测指标下放减排任务,利用空气质量数据倒逼结构调整,因此,环境监测业务的实际需求量比之前政府规划的量要大很多,这种趋势从去年开始有苗头,今年开始集中爆发。
先河环保并未详细披露行业内价格战的情况,但另外一家环保上市公司聚光科技的业务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他们自主研究的PM2.5监测设备为例,售价在15万-20万元之间,而另外一款曾代理的国际进口品牌的PM2.5监测仪器售价在20万-25万元之间,两者最多相差40%,质量却没有什么差距。“外国公司虽然零售价很高,但在竞标政府项目的时候最低报价能到10万-12万元,这个价格连我们都合不上成本,更何况是他们。”这位业务员坦言,这样的情况早在2012年便开始出现,美国两家公司曾经在华东某省的政府采购中以成本价的一半不到中标。 今年以来愈演愈烈,不光国外公司是第一批市场赔本赚吆喝的,连国内企业也“不顾死活”,争相跳入价格战漩涡。
中小企业靠低端狠压价
另一家同样遭遇价格战的环保企业市场部负责人也坦言,一些小企业“比较狠” ,一般十多万元的设备,他们敢给出几万元的价格。有的地方还存在地方保护,当地企业往往被优先选定,“部分地方和企业对设备要求不高,这也给那些低端、狠压价的企业提供了市场”。这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还称,不仅是国内如雨后春笋的诸多后来者冲击,还有国外企业带来的压力也一直存在。他们已凭借时间和技术优势,盘踞了环境监测设备大部分市场。
低价赔本意在占坑
近几年,环保及相关产业备受国家重视,有统计数据显示,尤其是在2013年以来,相关的环保政策数量近30条,超过2010-2012年三年的总和。另有报告称,“十二五”是我国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期,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至少有3.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20%,尤其近两年的雾霾天气正给这一产业的爆发加了一颗催化剂,相比之下,环境监测更受业界热捧。兴业证券分析认为,相较于环保其他子行业,环境监测具有更强的政策指向性。“环保检测设备比较特殊,有点像药品采购,只要是第一批入了围,以后政府再换耗材或者升级换代基本上都得选这个,所以很多企业低价赔本目的在于占坑。”一位熟悉政府环保设备采购的业内人士如此透露。
此外,政策的更加细化增加了这一产业的巨大吸引力,近日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强调,要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14年完成试点,2015年基本建成”。巨大市场的短期内释放极大增强了分羹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