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萧后冠饰由考古工地整体搬迁至实验室进行逐层详细清理,测试分析是在清理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原位无损分析可以及时获取冠饰上装饰物、金银基质、土壤以及伴出文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相信息,以便了解和判断冠饰上装饰物的种类和金银基质的制作工艺。通过综合测试分析,清理出的萧后冠饰主要装饰有高铅玻璃珠等;裴氏冠饰上的冠饰主要有珍珠、水晶、透闪石、绿松石、玻璃等;而清代冠饰一类以宝玉石为主,主要有珍珠、珊瑚、琥珀、透闪石、翡翠、尖晶石、金星石、水晶、朱砂等,另一类以玻璃为主,主要体系有钾铅、钾钙硅酸盐玻璃等。
在此之前,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曾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对唐李倕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后人,卒于736 AD)冠饰上镶嵌的宝玉石、玻璃及金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成功检测出冠饰上紫色、淡紫色、红色、白色、蓝绿色、无色、绿色、紫红色、亮绿色坠饰、花瓣和贴饰所使用的材料种类,这件制作精美的花冠所用饰件的种类较多,包括紫水晶、红玛瑙、水晶、绿松石、透闪石、金、钠钙玻璃和高铅玻璃等,相关成果已收录在专著《The Tomb of Lichui》(德文和英文版已经出版,中文版亦即将问世)。
结合相关背景分析,隋唐时期冠饰上的宝石和钠钙玻璃应由西方输入,而透闪石、珍珠、高铅玻璃等则可能属于国产制品。这对探索唐代手工业的发展及相关原料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而清代的冠饰上的玻璃多由中国自制,而翡翠和尖晶石等宝石则属于舶来品,也使用了点翠工艺,冠饰基质多为鎏金铜质,柄部则为鎏金银质。
本研究受到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和973项目子课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