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仪器平台该如何破解技术人员短缺难题

   2025-01-18 仪器信息网631
    2015年7月30日-8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承办,易科学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150余位来自全国的平台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使得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仪器装备大幅增加。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近9万台/套,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为54918台/套,占比60%,而仪器的年均有效使用机时仅为1157(国外为3000),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共享经济逐步盛行,大型仪器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为公共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本届会议的主题定为:“互联网+”时代下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管理论坛共有6所985高校、4所中科院研究所,以及来自医院和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做了深入的报告,讨论的话题包括:仪器实体共享与虚拟网络共享并存;仪器平台社会化服务;实验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技术支撑队伍;仪器实验技术培训和服务的网络信息化;分级管理;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等。

  平台的五要素包括硬件、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其中人才是核心。任何平台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先进的仪器也只能成为摆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的平台技术人员,特别是大型仪器岗与以往的实验室仪器管理人员(实验教学岗)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仅要完成实验室仪器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高效使用以及方法开发上,他们为科研提供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技术人员虽然属于辅助性质,但却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

  中国科研单位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重科学,轻技术。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对于各平台而言,高精尖的仪器往往不再是问题,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完成,在论坛中,各负责人也纷纷展示了其所在平台动辄几千万的高端的硬件设施,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几乎无法回避: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据与会人员反映,很多原因导致了现阶段人才短缺的现状,比如技术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定)困难、工资待遇低人一等等,这些势必影响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很多人对技术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产生了疑虑,从而导致了现在技术岗留人,特别是想留住年轻人很困难的境地。有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技术岗在招聘的时候要求有博士学历,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博士学历的技术人才根本待不住。据悉,有些平台已经几乎没有45岁以下的年轻技术人员,严重制约平台的未来发展。

  除了平台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外,本次会议也抓住大家关注的这个核心问题,搭建了平台技术人员相互交流的平台,新增加了生物质谱技术论坛、流式分析技术论坛和显微成像技术论坛。

  而在大会讨论环节,一些资深的平台管理人也分享了多年的经验。比如,如何破解高校平台“婆婆多”、“事务多”的问题等。而对于技术人员最为关心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技术队伍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称评审等,一些从普通技术人员做到资深平台管理者的老师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有专业基础,但很少有规范的指导,有很多往往感到迷惘,有经验的平台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要多给予鼓励,尽可能的为年轻人员创造机会,激发工作兴趣;对于年轻人自己来说,作为平台技术人员,要耐得住较长时间的寂寞,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在享受各种待遇之前首先看看自己为之做了什么,准备了多少;而对于实际的职称评审及待遇问题,平台管理者也应积极争取,让技术人员在“前途”和“金钱”方面看到希望。

  毋庸置疑,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比如,很多单位购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无人会用,或者只会最简单的操作;有的科学家做出了好的结果,却因为测试不精确而被迫返工;许多课题组实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影响着科研成果产生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已经引起了相关单位的重视,不久前,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了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这个被称作新“百人计划”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技术英才”与“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一起重点引进,而且其待遇与后两类人才不相上下。

  在现有体制下,要想彻底改变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也许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已经有不少单位开始积极的响应起来,努力改变现状,对于未来,大家拭目以待。(撰稿:叶建)

  详细的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主任 胡兵

平台会议背景介绍及研讨主题

南京土壤所平台主任 韩勇

“互联网 +” 时代实验 时代实验室管理探索

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与发育所 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 税光厚

如何争创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探索和思考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分子物学 技术平台负责人 薛良

基础技术支撑平台系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浙江大学医院平台副主任 宋兴辉

浙江大学医院公共技术平台简介

南开大学生命科院公共实验平台主任助理 周颖

创建高效有序便捷稳定的仪器使用环境

复旦大学 周新文

上海市重大疾病蛋白质组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与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院科学实验中心主任 贾斌

顺应综合改革,建设共享、兼容的生物学技术平台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东琛

高校平台管理的艺术

合肥安弗朋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志强

大型仪器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平台运行中的价值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心主管 李小年

研究所如何促进科技支撑人员的职业生涯

易科学CEO 孙磊

科技资源共享和学实验的互联网+实践

生物无忧副总经理 周剑飞

如何利用互联网+生物技术快速有效提升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