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一直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资金不足、专业检验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为此,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发展。那么,现有社会力量能否很快加入食品检验队伍,缓解食品检验面临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现状?
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未来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将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据此推算,预计将多拉动食品检测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中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有四类,即禁限用农兽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 2.8%;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19.3%;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35.0%;重金属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12.7%。
最近,一项针对京沪两地的时令果蔬进行的安全调查显示,农残这个老问题依然存在,且形势不容乐观。一线城市是“菜篮子”工程的重点保障城市,以北京、上海为例,北京每年的蔬菜消费量有700多万吨,上海约为264万吨。今年7月,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上海两地的三个菜市场分别购买了小油菜、黄瓜、桃子三种时令果蔬,共18个样品,并送至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400余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7个样品含有农药残留,半数样品含有4种以上混合农残,共测出27种农药。在北京的一个小油菜样品上测出国家于2009年就禁止使用的氟虫腈。
对农残稍有意识的消费者,往往将长时间浸泡、去皮当作去除农药的有效途径,却忽略了农药业的新式武器——“内吸式”农药。这种农药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植物内部疏导遍至整株,往往是在果蔬内部而不是表皮上。这次就有北京的小油菜、黄瓜、桃子、上海的桃子“中”了内吸式农药的“招”。在送检的北京一个小油菜样品上,不仅使用了国家禁用农药氟虫腈,还含有另外两种同属内吸式农药的灭蝇胺、吡虫啉,长期接触具有生殖毒性及神经毒性。
与日益严峻的食品监管形势相比,当前的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在很多地区,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检测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无法开展相应的检验检测工作或检测结果不准确,不能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在检测经费方面,财政往往重视硬件投入,检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检验检测的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运转。职能部门普遍重视检测实验室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员建设各自实验室,由于检验检测具有共同性,而各检测机构隶属的部门却不同,造成检测资源归属不同,硬件基本雷同,形成检验检测资源的浪费。
据悉,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三定”方案也提出: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未来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将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与2010年相比,未来全国将新增监测网点2526个,监测样本量将扩大到每年287万个。据此推算,预计将多拉动食品检测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第三方检测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2015年政府将基本完成多个部门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原则上不再开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数占检测机构总数近80%,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19.5%,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0.5%,占比悬殊。
今年以来,国务院在多份文件中明确对检测机构改革提出要求,关键词便是“市场化”和“检管分离”。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2015年将基本完成多个部门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政府原则上不再开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执法装备、办公场所和检验场所普遍匮乏,加之部分市在县级机构改革尚未完成时又进行新一轮整合,极易使监管出现断档脱节,引发安全风险。此外,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底山东省食品检测总批次应达到每年152.8万批次以上,其中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33.8万批次,而目前全省所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约为13万批次每年,尚不足《规划》要求的一半。全社会整体检验检测力量不足,致使2014年全省食品抽检监测任务无法如期完成。
早在2014年初,山东省食药监局即会同省发改、财政、人设、质监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建设统一权威高效的公益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定位,提出在2015年底前,初步建立以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重点要求加快划转整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人才结构等。
此次出台的山东《省级食品检验检测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要求,凡承担国家、省级安排食品检验检测任务的省级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单位,均可向社会力量购买检验检测服务;凡符合相关规定并具有合法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质、能力和硬件保障的检测机构,均可承担检验检测任务。
在今年两会期间,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测试中心主任张兰提出要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控制的建议。张兰表示,食品安全主要涉及科学领域有食品污染、食品毒性、食品添加剂超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只有采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有效地预防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的侵蚀。
张兰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测资源分散,分派在各个政府部门,职能严重交叉重复;适用的检测标准不一,在国家多部门一直存在重复购置问题,造成重大资源的浪费;检测技术队伍强弱不均,从省级检测单位的层面一直到市、县和企业内部的单位技术队伍强弱不均;检测的项目非常广泛,量大复杂,实际应对的检测对象多是目前在国际检测科学领域非常难的科学问题,所以监管的难度非常大。第三方检测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市场化之路艰难漫长
目前,内销产品由国家检测机构负责,如质检局、疾病预防中心等,出口产品主要由外国检测机构负责,因此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两种并行的机构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公益性和经营性。政府通过建立政府检测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政府服务,以满足公益性的检测服务;而经营性机构则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寻求市场化。
据悉,我国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是在政府逐步放松规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负责所有商品检验,到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再到界定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检验检测业务、民营检测机构快速发展、外资独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的发展阶段。国内现阶段检测的现状是:内销产品由国家检测机构负责,如质检局、疾病预防中心等,出口主要由外国检测机构负责,因此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政策性文件虽然已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即支持社会力量加入食品检验服务行业,给予其发展的政策空间。但相关调研显示,目前社会中介类的机构实力普遍弱小,符合条件接受委托的机构数目寥寥。如果不具备资质的话,所出的报告就不具备法律效力,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委托就不具备资格。个别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公司对接受政府购买服务还是有所顾虑。因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投资风险,进行检测的仪器设备往往要占用大量资金,这部分资金能否都发挥作用还是未知数。
同时,我国目前各地对于如何扶持社会力量办检测机构还没有操作层面上的细则。为此,张兰建议,在食品安全领域,为增加社会的公信度,应建立和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机制,杜绝和防范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检测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加快健全第三方检测监管的法律法规。
她表示,政府应为第三方检测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通过建立第三方组织信用评价体系、检验机构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和监督体系等,保证第三方组织检测数据和信息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政府职能应下放,加大政府服务购买力度,将食品安全检测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将食品安全检测交由具有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企业承担,并且对检测能力差、诚信水平低、弄虚作假的检测机构予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