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NPG发布“把脉”白皮书:中国科研面临历史性转型

   2024-11-22 自然出版集团661
   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了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旨在为处于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依据的是近期NPG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

    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努力保持这一引人瞩目的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那就是要寻找到一条最佳路径,在未来实现知识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界需要在这个转变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在科研领域显著和持续的投入,已推动了国家科研产出的大幅增加。但是,在这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国的科研环境也面临着特有的挑战。白皮书从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和科研传播三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并给出了建议。

科研资助:金额往往较小并且期限较短 

    尽管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当,但仅有一小部分投入基础研究之中.探索性研究需要长期投入。尽管有些科研资助机构已设立了面向年轻科研人员的专项资金,但有些受访者还是认为,其金额往往较小并且期限较短。因此,资助机构或许要考虑扩大资助项目,提供时间跨度更大、金额更高的资助,尤其是面向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因为他们通常是科研人员中最具有创新力的人,科研生产力也最高。

科研实施:合作交流的机会变少了 

   最近几十年科研经费的增加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也能拥有和管理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项目。这种独立性带给他们创新的空间,但也令其无法充分获得资深同事的指导,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减少资深科学家的行政管理任务,让他们能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年轻科学家,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提供科研写作、数据管理和科研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塑造中国未来的科研文化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其中仍存在两大人才空缺:即缺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解决这两类人才的短缺,对于中国科研继续参与全球竞争至关重要,因此科研机构需要提高对这些岗位的重视度。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提高合同制研究人员的薪酬,减少招聘中对海外经历的强调,以及改革事业单位编制等刻板的聘用制度。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仍然是中国衡量科研人员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这种对高水平论文的重视提高了中国科研产出的质量,但评估中简单的定量标准和作者贡献分配同时也可能抑制科研合作,并催生学术不端。如果采用更全面的评估标准,就可以鼓励科学家更多地开展合作,并减轻试图抄近路的压力。一旦发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资助机构和研究机构都应该设法展开独立调查,并对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人员进行惩罚。

科研传播:中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共享数据还缺乏热情

   科学研究是一项国际化的工作,并最终有赖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交流。然而,中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共享数据还缺乏热情,或者尚未意识到这一全球趋势。采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他们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

   撰写论文和交流研究成果这两项重要任务,对于许多受访者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写作培训,并建立一个全行业的认证系统以监督和改善商业化的论文编辑服务,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科研机构需要激励科研人员与公众和产业界交流自己的工作,开展更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 

   中国由“人才外流”反转为“人才回归”或“海归”,这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地位。但是,挑战仍然存在。中国的科研环境还需要更有国际竞争力,以培育和留住最优秀的科研人才。因此,必须要实施相关的政策和资助计划,以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打造更能激发产出的科研环境,并推动科研发挥更大的学术、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为了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相应的举措,就必须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清晰地理解中国科研资助、科研实施,以及科研传播和评估的情况。在本白皮书中,自然出版集团分析研究了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科研人员所提及的需求和担忧,纵贯科研的三个重要阶段:即科研资助、科研实施,以及科研成果的传播
 

   除此之外,白皮书也关注了中国科研的一个良性发展趋势。报告显示,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正逐渐转变为“人才回归”。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研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中国科学家对国家未来不断增强的信心。文中谈到:我们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那里收集到的最新数据也表明,这种“人才回归”或“海归”模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尽管接受调研的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仍有出国计划,但绝大多数都表示计划在五年之内回到中国。他们出国主要是为了开阔研究视野和增加经验,而不再单纯为了更高的薪水。许多科研人员还表示,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有利于未来在中国求职或申请科研资助。显然,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都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只要获得有力的支持,下一代科研人员将会回馈中国科研。  

   报告结语中谈到:中国意识到科研必须处于其社会和经济转型的核心位置。在这个转折关头,中国科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如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和科研传播,都有着十分乐观的发展局面。不过,也依然有一些障碍困扰着科研人员,不利于建设一种认可和鼓励求精创新的科研文化。在这份白皮书中,中国的科研人员,亦即中国最重要的科研资源,让我们得以明确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果有关方面对此加以完善、细化和实施,中国就不仅有机会成为一个科研强国,更可以建立一种深厚的创新文化,从而确立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地位。未来,我们相信屠呦呦将不再被看作是中国科研系统的一个特例,而是一位开路先锋,成为许多后来人追随的标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