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4月13日上午举行的农业部记者会透露了未来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战略。
“十三五”期间转基因技术三大战略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向南都记者表示,之前对于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可以说是“有路线图,无时间表”,现在是设定了一个未来一个时期的时间表,转基因技术发展“往前走了”。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十三五”期间转基因技术三大战略,一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的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和重大产业需求,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育种价值的新基因。二是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就是要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三是以口粮作物为主的技术储备战略,就是要保持抗虫水稻、抗旱小麦等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力度,保持转基因水稻新品种研发的国际领先地位。
转基因产业化进程受关注
201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而这也是中央对于转基因的一贯政策。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路线图,中国将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才是口粮作物。
目前中国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木瓜、水稻、玉米等作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以及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进口安全证书。2009年,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是世界第一例获得生产应用许可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2015年1月,安全证书续期成功,但农业部当时也做出回应称,“这并不意味着将加快中国转基因主粮的推广进程”。
事实上,按《种子法》的规定,非转基因和转基因主要农作物还需要通过品种审定才能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也卡在了品种审定的阶段。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在发布会上说,基于我国现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研发状况以及产业需求,我们目前还没有批准商业化种植。
在这一背景下,农业部提出“十三五”期间将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在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化进程,备受各界关注。
转基因玉米会走在前面吗?
“转基因玉米看起来是要往前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种种迹象显示,转基因玉米或成为国内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最先撞线者。科技部官网上的一份名为《转基因重大专项2016年度课题支持范围》的文件也披露,将重点开展抗虫、抗除草剂优良转化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推进我国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
对于已经获得安全证书的植酸酶玉米,上述文件也提出要开展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加快推进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的产业化进程。此外,“建立转基因大豆产业化技术体系,积极稳妥推进转基因大豆产业化”也位列课题清单之上。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官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种植国,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70%的玉米用于饲料生产,率先推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符合中国既定的“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路线图。
据了解,中国玉米人均占有量从2008年的126.4公斤已增至2011年的140公斤,2015年后将很快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207公斤。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3亿,如以人均占有量200公斤计算,届时玉米需求总量将达2.86亿吨,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中国玉米目前年产量在2.32亿吨,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可能出现数千万吨的缺口。
黄大昉也曾撰文提出,国内近年玉米总产虽然逐步增加,但靠的是挤占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而非本身单产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继续扩大玉米耕地面积已无可能,实现玉米自给,唯有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避免重蹈大豆进口覆辙所面对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