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磅发布,医学研究是第一大户

   2025-01-2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11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研究起草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方面作了介绍,从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工作重点及战略任务、精准管理和战略保障等《规划》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政策解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征求和吸纳了各方面意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汇聚了许多有益建议均吸纳到规划中。

今年恰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源头作用,深刻指出,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补好基础研究短板,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心和爱戴下,基金委不断深化战略研究,筹划我国科技源头创新,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调研论证形成规划文本,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今年基金委全委会审议通过后,又于4月中旬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汇聚的许多有益建议均吸纳到规划中。

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贯彻发展理念,理清战略思路。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加强战略部署。

第三,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战略任务。

第四,推进精准管理,强化战略保障。

《规划》的发展理念及战略思路

一是把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了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是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三个聚力”着眼源头定位,着力原创激励,是“十三五”间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是明确坚持定位、激励原创、统筹支持、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基础研究相关要素,努力构筑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新格局。

《规划》目标体系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实现基础研究“三个并行”。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三个并行”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个层面的目标是建设卓越科学资助机构。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做到评审制度公正、绩效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实现世界一流的卓越管理。

《规划》目标体系关于“三个并行”的内涵

一是,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即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学科体系更加健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科学根基。

二是,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即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可与诸科技强国相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贡献,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基础储备。

三是,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即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为我国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源头支撑。

高文表示,“三个并行”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的五项战略任务

一是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二是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三是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四是聚焦重大主题,推动交叉融合。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

高文指出,在学科均衡布局基础上,规划遴选了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鼓励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探索创新。

《规划》两方面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规划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配套政策。具体从保障投入增长、加强战略管理、建设法治基金、强化经费管理、完善资助管理、强化信息支撑、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学术生态等方面,提出了8个方面18项保障措施。

二是厚植科学基础,增强源头供给,对于决胜“十三五”至关重要。

高文表示,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聚力培育源头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将重点支持18个相关“蓝绿”学科的战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关于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理念,特别是“蓝绿”学科的建设,基金委也确实在“十三五”布局里给予了充分考虑。基金委有8个学部,包括数理学部、化学科学学部、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在8个学部里规划出比较典型的18个“蓝绿”相关学科发展战略,并给予重点支持,包括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我们共提出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这里包括了28个学科优先领域和7个综合交叉领域,实际上都是和“蓝绿”学科相关的。如地学部的学科当中,我们优先把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与气候效应、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圈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等等列入到重点发展的倾斜支持学科。

“蓝绿”学科发展和西部关联密切,基金委也鼓励西部地区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生态环境相关学科的研究探索。基金委也专门针对西部布局了一些学科的研究,并与西部一些省份设立了联合基金,共同支持这些相关学科发展。

我们国家在“蓝绿”学科发展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前期基础薄弱,基金委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推动学科均衡发展,使落后学科尽快追赶上来。

“三个并行”目标衔接国家“三步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步走”是党中央的一个既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专门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作为响应,基金委现在也提出了“三个并行”目标:

第一个“并行”是到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国家基础研究成果和科研投入经费投入两方面都能达到总量和国际最发达的国家并行的目标。

第二个“并行”是到2030年,我国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贡献度应该和发达国家相当。

第三个“并行”是到2050年,即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能真正变成世界科技强国。

六方面入手将基金委建成卓越管理机构

韩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将把基金委建成卓越管理机构,成为科学家之友,具体举措有六个方面:

第一,评审制度公正。通过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同行评议监测制度,使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基金树立信赖感,激励科学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第二,在卓越管理方面的目标是绩效回报丰富。通过科学评审和有效服务,使科学家乐于从事科研,多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使社会大众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一种获得感。

第三,全球视野开阔。一方面要和世界的各个科学基金组织、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和世界各国科学家联合提出研究计划,共同来应对全球科学的挑战。

第四,实现管理服务高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评审流程,简化管理程序,方便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研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将热情服务科学家贯彻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五,卓越管理上资源总量宏大。

第六,实现资助的谱系多样化。适应各个学科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传统学科,还要兼顾基础学科,大力扶持新型学科、交叉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特点,设定相应的人才谱系;通过学科的支持和人才支持来实现促进基础研究的百花齐放和繁荣发展,让科学家通过科学基金管理有一种幸福感。

资助四大谱系项目发展

基金委“十三五”提出了资助四大谱系发展的目标:

第一类是探索类项目。这其中既包括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包括目标驱动的研究。

第二类是人才类项目,如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专门对人才扶持的项目。

第三类是工具类项目,即支持做最原创的重大仪器,支持基础研究。

第四类是融合类项目,包括学科交叉的融合和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计划等。

高文指出,四个谱系里,每个谱系都有一些重点。如在探索类项目中,基金委给予每个重点项目300万的资金支持。五年大概支持3000-3500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每年支持20项左右,每个项目2000万,五年大概支持100项重大研究项目。

从三方面解决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经费问题。基础研究投入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有一个数据,基金委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的投入是8000万元人民币,现在是248亿,30年就升了300倍。随着总量的增加,我们以后不可能有这样上升的速度,总量的投入随着发展可能速度会降下来,但是总量还是会慢慢与国外总量并行。

二是科研诚信问题。基金委这些年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也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法规、规范、规定、建议。

三是社会宽容问题。科学研究要做出原创的东西,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量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产生质变,在我国,这个转折点大概在2020到2030年之间,我们需要更耐心一点。同时,社会对基础研究要宽容一些,要允许失败,只要认认真真的做,做出来、做不出来并不影响后续承担基金项目。社会对基础研究失败的宽容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三大举措

基金委制定和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三大举措并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公正、评审,依靠专家遴选出创新的项目,保证钱真正用在创新的人身上、创新方向上;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为科学遴选创新项目和人才孕育创新思想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在钱的具体使用上,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科学基金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全面实现预算的绩效管理,强调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构建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新机制;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大力度,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按照国家的要求,在经费的使用上少干预,按照最小化的原则使用经费;按国家的要求,以抽查、审计的方式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总体把握和判断;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作用。

韩宇指出,要明确和建立依托单位在行使资金监管主体责任等方面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信用等级和间接经费挂钩的有效机制,真正形成一种正向激励的工作机制。

基金委目前以专家决策机制管理科研经费。基金委所有项目评审都是按两轮来做,第一轮先由专家们在网上经过通讯评议,刷掉一部分,第二轮再由专家们采取现场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如此就杜绝了基金委内部人员进行权力寻租的可能。

从三方面重视和扶持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发展

基金委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给予了高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强调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要国计民生,生命和健康在综合交叉领域中得到高度重视是应有之意。

二是16个领域都是跨学科交叉,每一个领域都涉及到众多学科,有的以生命科学和医学为主,也有其他领域与生命和医学领域交叉。现在,医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基金整个经费中是第一大户,从领域分配上来讲,我们将给创新人才和创新研究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在“十三五”探索过程中医学科学领域能够提出新的、适合于医学科学领域发展的资助管理模式。

三是在优先领域部署上,通过优先领域的引导,使我们全国的科学家更多关注科学前沿,引导探索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部分节选

在综合考量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的学科发展布局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制定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等18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

力学: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已形成以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为主要分支学科,以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环境力学、物理力学等为重要交叉学科的力学学科体系。未来五年,将继续鼓励原创性及引发学科理论创新的研究,重点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支持薄弱方向,不断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到2020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力学家,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地。“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多场多过程下固体的本构理论及极端力学行为、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场内局部稀薄气体流态机理和方法研究、高速流动中的可压缩湍流问题、非线性系统的跨时空尺度动力学耦合机理及其应用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新型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超常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湍流理论及机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模拟与实验、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生物组织与仿生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等优势学科;着力扶持多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关注航空、航天、能源、海洋、环境、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人类健康等重大需求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形成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支撑能力。

化学: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根本手段,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中心科学。当代化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化学合成与过程及功能的精准控制。化学科学在国家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环境健康和国家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未来五年,将强化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和变革性的创新研究,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使我国化学研究的部分领域在全球化学研究中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队伍,形成若干引领化学发展的创新团队;在若干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十三五”期间,针对分子精准转化的目标,实现功能分子的高效绿色合成、组装及新形态与新功能物质的构建;重点发展宏量制备及相关复杂反应体系的介尺度理论与方法,重视化学与化工过程的协同研究;优先支持面向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催化与表界面科学;强化基于新原理的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技术研究;深化化学动态修饰调控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认识;探究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功能关系;重点扶持团簇和仿生化学及其应用;引导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态化学及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研究等。

纳米科学:纳米科学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组成、特性、制造方法以及由纳米结构集成的功能系统的科学,主要包括纳米表征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器件与制造,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纳米标准与安全等五个领域的研究。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纳米材料的精准/可控制备,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的纳米表征技术以及纳米结构的定量分析技术,加强新型微纳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加工和集成技术,开拓面向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纳米材料,进一步揭示与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生物安全性,制定面向纳米领域应用的重要标准。到2020年,在保持论文总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第一的基础上,争取在纳米科技领域有1-2个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形成2个以上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学科高地,有10人左右进入TOP1%科学家行列。“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精准/可控制备;纳米催化的本质以及应用;新型碳纳米材料以及碳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亚纳米尺度以及多层次表面微结构的表征新方法;面向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治理的多层次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效应与诊疗技术,基于纳米效应的器件设计与制造,功能仿生纳米材料与自组装,多维纳米打印制造,结构材料的纳米化以及纳米科技的基础理论等研究方向。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未来五年,将显著提升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质量,取得一批系统性的原创成果,继续提高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发文的数量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壮大生命科学研究队伍,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造就一批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我国科学家在优势方向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将部分优势方向,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农林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辅助育种等,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前沿的重要阵地;促进更多研究方向的快速成长,培养更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优势方向;大力促进弱势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发展,如经典生物分类、动物模型建立和拟人化等;围绕重要科学问题,积极推动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医学:医学是研究人口、健康、疾病等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与传统医学、药学、转化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既涉及众多长期尚未解释的基本理论问题,也面临大数据、创新技术、转化应用、个体化医疗和迈向精准医学等亟待解决的难题,还与心理、环境、社会等密切相关。未来五年,将遵循保持既往优势领域、鼓励原创基础研究、强化我国特色疾病探索的原则,布局具有战略意义和潜在引领作用的优先发展领域。深化已取得国际公认进展的重要疾病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药学研究与加快药物研发的速度,加强医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力争更多医学科学家在顶级刊物发表系列原创性论文、受邀在国际大会上作报告或在顶级综述/评述性刊物撰写评论,形成一批由多名顶尖医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疾病的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重大慢病疾病的精准化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研究、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个性化药物与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内涵研究;加强免疫学、肝脏病学等优势学科;扶持妇科、儿科重大疾病的医学研究;重视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前沿交叉,包括医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定量医学、干细胞医学、代谢医学、疾病微生态学、医学材料学、医学集成成像学等方向的发展都将促进对医学本质和疾病机制的理解。

优先发展领域


2.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5)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分析策略、原理与方法;超高时空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分析;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单细胞的精准测量、表征及操控;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诊断;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大科学装置的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化学测量与分析。

(7)先进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与原理,以及多尺度结构及宏观性能控制;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创制,这些性能与功能包括面向能源、健康、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光、电、磁、分离、吸附、仿生、能量储存与转换、药物输运、自修复、极端条件应用等。特别注重我国特色资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10)生命体系功能的分子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以细胞命运调控为主线的分子探针设计、合成及应用;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标记、操纵、动态修饰、化学干预及其相互作用网络定量化;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系统调控;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与修饰;重大疾病治疗的先导药物发现和靶点识别。

3.生命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生物大分子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自组装;糖、脂化学与酶促合成、结构与功能;高分辨等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内大分子行为。

(2)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可塑性调控机制;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与命运决定;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定向分化的机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3)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配子发生和成熟的分子机制;胚胎发育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细胞谱系发育的分子机制;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新亚群、新分子及其功能;免疫细胞识别和活化的信号转导;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微生态黏膜免疫机制;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机制。

(5)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糖/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网络调控;膜糖/脂代谢的动态调控与功能;糖/脂特异代谢物的转运机制与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特异的糖/脂代谢与功能;糖/脂代谢调控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糖/脂代谢的稳态维持与异常发生机制。

(6)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和调控机制;复杂疾病的遗传和生理机制;生物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人类及重要生物表型的特征及遗传基础;次级代谢调控的遗传基础。

(7)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元的发育、形态与功能;神经元之间选择性联系机制;神经环路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环路异常与疾病发生机理。

(8)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感知觉信息处理与整合;注意和意识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高级认知过程(学习、记忆、决策、语言等)的心理和神经机制;认知异常的发生机理、早期识别与干预;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9)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机制;物种相互作用的协同演化机制;物种相似性状的趋同演化机制。

(10)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农业生物基因与环境互作机制;农业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农业生物育种的新理念和新模型。

(12)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抗病虫的分子和生理机制;农业生物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农业生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防治基础。

(13)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理基础;农林植物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交叉响应机理;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

(14)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理基础;农业动物及养殖环境中病原的适应性与传播规律;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饲料营养及代谢产物对动物免疫的影响机制;牧草品种选育及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15)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机制;食品贮藏保鲜和营养成分维持的生物学基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消除的机制;食品有害物质痕量、快速检测的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

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6)生物活性物质控释/递送系统载体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启发型和病灶微环境响应载体材料;疾病免疫治疗药物载体材料;核酸类药物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具高灵敏度、组织和细胞高靶向性及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探针,以及诊-治一体化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10)增材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高精度增材制造方法;先进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及性能调控;材料、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生物3D打印及功能重建;多尺度增材制造原理与方法。

6.信息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5)面向真实世界的智能感知与交互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真实物理世界的多通道高效表征、建模、感知与认知;人机物融合环境的情境理解与自然交互;网络环境下的虚实融合与互操作;多媒体深度挖掘与学习、复杂高维信息的合成与可视分析。

(15)移动互联医疗及健康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管理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原理;电子健康系统中的参与者协同与价值创造;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健康管理及其模式创新;数据驱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分布式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8.医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发育、炎症、代谢、微生态、微环境等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发育-老化机制、炎症可控化机制、细胞代谢机制、微生态局部与全身互作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器官或病变区域微环境特性等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过程的共性科学问题,为各种器官的急性衰竭、自身免疫损伤、慢性功能退化、组织修复、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过程提供新视角和新干预策略。

(2)基因多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精准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中国病例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外显子组深度测序和表观遗传分析,精确鉴定各种疾病的易感位点;通过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的现代疾病研究策略,加强分子网络关键节点的精准研究,为疾病防治提供有效的候选靶点。

(3)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鉴别、致病机制、免疫病理、疫苗研究、治疗性抗体等实验室研究;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新思路新策略研究,以及预警与紧急防控的战略研究。

(4)肿瘤复杂分子网络、干细胞调控及其预测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基因转录调控、细胞代谢与信号转导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肿瘤的系统调控网络,揭示网络交互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中的分子机制;明确肿瘤的精细分子分型,为肿瘤预测早期、早诊及干预提供依据。

(5)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研究与防控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深入系统、规模化流行病学和人群干预研究;探索面向慢性疾病早诊早治早干预和逆转疾病重症化的前沿基础研究。

(6)免疫相关疾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新策略

主要研究方向:深化各类器官特异性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的新机制研究,加强各种重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解读疾病发生发展中免疫稳态的关键作用与机制;创新性发掘各种细胞免疫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单抗靶向治疗、免疫功能蛋白药物等免疫治疗新途径新策略。

(7)生殖-发育-老化相关疾病的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围产期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出生缺陷)、孕妇妊娠疾病风险的早期预测;成年期慢性病的胚胎源性发病机制研究;儿童发育相关疾病(尤其是神经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以老年共病和健康长寿队列人群为对象,进行重要器官衰老生物学(例如脑老化)及其医学干预研究。

(8)基于现代脑科学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发现重大神经精神疾病(AD、PD、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孤独症等)的关键基因与发病新机制,创新性确立特定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分型;基于内源性神经再生修复新机制的干细胞治疗新策略。

(9)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人群和现场优势,加强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心理、食品、职业、生活习惯等)对健康危害的暴露组学研究,注重特殊环境因素对特有高发疾病(例如空气污染与呼吸疾病、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早期暴露与出身缺陷、高/低温环境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机制与防治等)的综合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并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提高研究能力。

(10)急救、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索急救与康复医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创建新型急救与康复技术;加强再生医学的前沿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转化,在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方面进行新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提升。

(11)个性化药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分子分型-靶标的个性化药物筛选体系,开展基于基因多态、结构多态的个性化药物设计,进行基于疾病动物的功能评价与成药特性研究;明确药物疗效与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为个性化药物的研究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

(12)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对中药发掘的指导价值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研发的研究投入;加强证候与病证结合、藏象基础研究和功能机制研究、经络研究等,深入挖掘其中现代科学内涵;深入解析常用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中药现代化。

(13)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单细胞收集、培养、示踪、分析的全套单细胞研究体系;优化循环DNA的富集和深度分析技术;完善微型化免疫检测技术;发展床旁诊断技术研发和标准化流程体系,为个性化医疗与转化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14)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疾病动物模型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自主研制或集成创新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精确直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的病理变化;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创建各类疾病动物,开发各类高等级动物疾病模型和创建人源化小动物模型,实现动物模型和临床疾病的高度交叉融合。

(15)智能化医学工程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综合交叉应用生物医学、物理、信息、工程材料等学科相关研究手段,创建与提升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普惠性的诊疗技术及器械的研制水平,加强各类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推进我国独立医学医疗体系的建设。

(十七)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以促进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凝练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带动作用的学科交叉问题,为制定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指南以及重点领域战略部署提供指导。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包括:着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在拓展新前沿、创造新知识、形成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着力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的领域;着力提升我国应对全球重大挑战能力的领域;着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核心利益的领域。

1.介观软凝聚态系统的统计物理和动力学

介观软凝聚态系统是涉及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及工程科学广泛且深入的新交叉领域,它将人们对物质性质的了解从原先的原子和分子尺度延伸到介观尺度。研究软凝聚系统多级结构与复杂物理现象联系和特性,理解和控制决定介观尺度功能复杂性的原理与技术,为人类理解生命现象与过程,发展精确的诊断与医疗手段提供关键基础与新技术支撑。

核心科学问题:软凝聚态系统维度降低与尺度减小导致的新物性与新效应,生物小系统和大脑生命过程等调控网络,活性物质相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效应;统计物理理论与方法,量子涨落、量子相变和量子热机等以及颗粒物质、液晶、胶体和水等系统的平衡性质与结构动力学;生命信息分子(DNA、RNA)、蛋白质和细胞的力学特性、信息编码,及其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动力学;生理系统及相关疾病诊治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机理和多生理系统耦合、跨分子-细胞-组织等层次生物力学实验和建模仿真。

2.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新技术

成像与图像处理是工业、公共安全、医学等领域探查不可及物件、内部结构、缺陷及损伤、病变等的基本手段。为支持典型工业及公共安全检测和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需求,聚焦研究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手段和关键技术,实现信息获取、处理、重建、传输等,将为促进工业技术发展、探索生命机理、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健康器械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核心科学问题:MRI、CT及PET成像的新方法,多模态光学成像,工业及公共安全、医学图像判读的基础算法;支持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成像、图像处理与重建、建模与优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图像分析与处理的大数据技术等;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性能、器件与人体/组织的自然粘附力学机制、生物兼容性与力学交互;生物介质及非牛顿流体中本构关系与物理、生物信息传播特征研究,获取生命活性物质更详细信息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

3.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

人体是由200多种共几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组不能完全决定细胞的状态和命运;此外,基因组本身、蛋白质组、甚至RNA和多糖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化学修饰的动态过程中,组成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的动态化学修饰对生物个体发育、细胞命运调控和疾病的形成均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并对其进行化学干预和调控,对探索新的生命过程和发现新的疾病诊疗手段,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动态化学修饰(如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等)调控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生物学意义;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探针技术与检测手段;靶向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小分子干预策略;外源(化学合成)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生物功能化。

4.手性物质精准创造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存在于从基本粒子到宇宙的各个物质层次。手性起源的探索、手性物质的精准创造和功能的发现已经成为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手性物质与光的特殊相互作用研究也将为手性物质的功能化提供新视野;揭示手性诱导和传递、控制和放大的本质规律,对于发展手性科学与技术的新理论、实现手性物质的精准创造并赋予其新功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将推动解决国家在医药、材料等领域对手性物质方面的重大需求。

核心科学问题:手性物质精准创造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宏观手性材料制备的有序化和可控性;手性功能材料性能调控的分子基础;手性分子的生物学效应。

5.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

细胞是由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和亚细胞结构(细胞器)组成的生命基本单元。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组分或单一细胞器,而随着组学大规模数据的积累、信息理论的应用,以及化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系统、整合、跨尺度研究细胞内不同组分和结构的功能与互作机制成为可能。细胞功能的系统整合研究是在对细胞内所有组分进行鉴定和认识的基础上,描绘出细胞的系统结构,包括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和细胞内亚结构间的互作系统,构造出初步的细胞系统模型,通过不断地设定和实施新干预实验,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练,最终获得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细胞的系统功能和真实性。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对于推动生命基本单元-细胞的功能机制的深入认识,更好地诠释组织、器官和个体生长和发育机制,有效地开展防病治病和农作物生产等,对于未来的人造细胞、合成生命以及新型生物产业发展如细胞工厂、细胞治疗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多个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胞浆中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与亚细胞结构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细胞器形态生成和维持中的力学机制;细胞功能预测和诠释的细胞模型和模拟;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人工设计原理与构建。

9.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新型功能材料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新现象、新效应、新规律获得具有光、电、磁、热、化学和生化等特定功能的材料,主要涉及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催化材料和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是材料、物理、化学、生命、医学、能源和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是材料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地带,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有待挖掘,相关研究进展将对发展材料新技术,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功能材料的新现象和新机制;功能材料及器件多层次结构的表界面调控;新型功能材料的宏量制备与缺陷控制;影响能量转换/存储材料效率的物理机制、器件模型和失效原理;信息探测、传输、计算与存储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可控制备原理、稳定性及新物性、新效应的物理起因;柔性电子技术关键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可靠性;催化材料功能调控机理、制备及新型催化材料设计理论和方法;高性能生物医用诊断、替换和修复、治疗、药物载体新材料的功能性、相容性和服役寿命;面向不同功能特性的材料计算基础。

15.从衰老机制到老年医学的转化医学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与老年慢病高发,是全球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医学涵盖衰老基础研究、衰老表型特征及其延缓和干预以及老年慢病防控的临床转化,是国际前沿热点学科。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相继在衰老机制、临床表型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研究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生物学、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医学的不断深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基于衰老机制的老年医学研究将成为认识和防治老年重大慢病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我国在衰老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并行优势,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口和临床资源、特色的天然药物、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疾病模型,开展老年转化医学研究,争取在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

核心科学问题:开展衰老系统生物学机制、组织器官衰老、变性与病损机制、衰老相关临床表型特征研究;建立衰老及相关老年慢性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特色人群队列和数据库、并利用其开展机制研究;基于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技术的人类衰老与健康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衰老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规范化衰老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衰老机制关键环节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和对相关疾病的干预效果评价。

16.基于疾病数据获取与整合利用新模式的精准医学研究

随着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技术,各类单细胞单分子分析技术、各类组学技术、各类化学探针示踪技术、多用途广谱高速生物芯片技术等的突破与推广应用,医学研究已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化并行融合时代,将逐步实现定量医学、系统医学和医学信息化的目标,对数学模型、信息分析、化学材料、电子器件设计等理论与技术的依赖度大幅提高,需要这些学科的密切交叉和高度融合才能取得实质进展。

核心科学问题:在大数据获取方面,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表观遗传谱系与分子网络检测、NcRNA测定,各种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器官组织的定位定量平行数据挖掘等相关理论与前沿技术的再创新,以及可应用于医学检测的生物芯片、串联质谱、化学探针等海量数据获取方法的提升,各类疾病的规模化前瞻性临床队列与大规模亚健康人群的分子群谱大数据的规范化获取,个体化医疗信息获取、分类与存储,医疗信息系统大数据整合与数据库构建;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系统整合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单或多通路分子动态网络的模式化分析,疾病共性机理或单一疾病的模块式模拟,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多靶点药物设计,个体化疾病诊治的数据集成与预案推导,重大疾病发生与流行的数字化预警模型与防控时空节点的推演,医疗信息系统构建、数据传输与精准分析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