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印发《“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我国在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与物流的过程管控、市场监控、质量安全检测与品质识别鉴伪以及产品技术标准等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以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监控与溯源等工作刚刚起步,进一步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综合监控能力迫切需要新技术保障。
目标方面,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食品生物工程、食品绿色制造、食品安全保障等领域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
在推进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方面,围绕食品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重点在食品加工制造、机械装备、质量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主要领域,凝练具体项目和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
专栏 质量安全
1、食品质量安全基础性研究。开展食品制造过程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及其他主要组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互作机理、品质形成、保持与劣变机理研究。研究危害因子形成机理及阻断与定向调控分子机制,以及食品外源危害物在加工过程中消长规律和脱除机制。研究食品加工环境等风险变化因素与变化规律。
2、食品质量安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食品加工储运过程中危害因子控制、品质保持与劣变控制技术,开展食品真伪高判别度系统化识别、品质新型评价和鉴别、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绿色高效精准检测与筛查技术及进出口食品通关相关技术研究。研发智能化溯源与预警技术、快速无损检测设备、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信息集成与数据挖掘及多重风险分析与暴露评估技术。
3、食品质量安全干预与综合技术保障科技工程。开展基础科学保障、生产源头控制、加工过程控制、产品配送控制、质量标准控制、市场监管保障六个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开发研究。构建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云平台,构建食源性生物因素全基因组溯源国家数据库和溯源网络,构建食品全产业链检测信息与质量标准集成及大数据分析溯源预警系统。开展加工过程风险控制技术集成示范和进出口食品快速通关与输入性风险防范技术应用示范。
在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突出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危害物形成机制、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暴露的基础研究,强化监测检测、风险评估、追溯预警、过程控制、流通储运、应急处置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引领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为实现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保障”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
1. 食品危害物毒理学新技术研究。以食品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等为重点,重点发展基于人源细胞、组织芯片或者器官芯片的毒性评价新技术,建立基于“毒性通路”和靶向测试以及剂量-反应与外推模型为核心的毒性测试技术和计算毒理学模型,构建食品危害物的高通量毒性筛选和应急评估技术平台。
2. 食品新原料、新食品添加剂和新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研究食品用纳米材料、特有食品添加剂、稀土元素、新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制定或修订产品标准;开展保健食品安全和功能科学评价模型研究,完善安全和功能评价方法,提升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
3. 中国人群食物过敏标示标准研究。参照国际认可的食物过敏标识中致敏食物清单,系统开展中国人群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研究,开发过敏原表位、特征肽测量技术并建立计量标准,提出中国人群食物过敏食物清单及其配套临床诊断技术,解决我国食品过敏标示标准缺失的问题。
4. 食品安全风险表征新技术研究。开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危害物疾病负担研究,开发化学和微生物健康风险分级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重点研究稀土、真菌毒素、持久性有机物低剂量暴露长期累积效应,构建污染物累积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体系。
5. 食品安全标准再评估研究。构建我国居民膳食消费数据库和污染数据库,开展国际标准比对研究,比较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实施的成本和健康效益,对农兽药、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污染物、真菌毒素和致病微生物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进行再评估,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专栏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1.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研发。突出解决快速检测试剂进口依赖问题,利用新型抗体分子和筛选技术,发展新型的化学仿生和生物仿生试剂和材料,研发生物毒素、致病生物因子、违禁添加物等的高通量快速检测试剂,重点开发致病微生物、环境污染物、食物中毒的危害物的快速检测试剂。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制造。针对食品安全在线监管、现场执法、反恐和进口快速通关的需要,融合传感、电化学等智能仿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重点突破非破坏性的在线检测技术及稳定性、重现性和使用寿命的技术瓶颈,研制一批稳定、灵敏、便携、智慧的食品安全离线和在线快速检测装备。
3.食品危害物非定向筛查和确证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非定向筛查技术瓶颈,研究样品全回收前处理材料和技术,建立食品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危害物质全谱高灵敏度、高通量双向识别技术;开展主要贸易国和地区法规限量相衔接的确证技术研究,实现指标全覆盖。
4.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构建。突出解决食物中毒的溯源问题,以重要食源性致病生物和有毒动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我国特征的食源性致病生物国家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和有毒动植物DNA数字化数据库,形成追溯国家网络;积极应对食品流通新模式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重点研发食品冷链追溯和网络销售食品的追溯监控技术与装备,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公共卫生监测数据的融合,开展预警追溯并构建无缝衔接的技术体系。
5.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云平台。整合食品安全源头监测、过程监管、流通监控、疾病溯源等数据,突破大数据应用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并实现可视化展示,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云平台,研发风险预警模型,建立食品安全智慧化预警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6.食品安全标准物质研制和新型生物识别材料库构建。重点研制复杂食品基体中超痕量成分和不稳定目标物的标准物质、痕量污染物检测所需的稳定同位素标记标准品、涉及生物恐怖和国际禁运的生物毒素标准品,形成国家实体标准物质库;基于抗体、适配体、受体分子识别作用机制,开展新型筛选和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稳定、高特异和高广谱性生物识别材料资源库,实现稳定高效的规模化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