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井喷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将如何应对?

   2018-04-19 医学界智库1363
核心提示:备受国家鼓励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呢?发展状况如何?2018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共平台在生
      备受国家鼓励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呢?发展状况如何?


 

2018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共平台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启用。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年检测样本量可达50万人份。据《中国江苏网》报道,该平台已经与苏大附一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共同设立了生殖与遗传、病理等相关联合实验室。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中,关于“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不得与其他组织投资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的内容,引发了大家对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能否与公立医院合作的各种猜想,而苏州检验平台的启用表明了政府层面对此的态度。


 

那么,备受国家鼓励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呢?发展状况如何? 

 

踩准了政策东风的行业

 

我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始于90年代,兴于2004年,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医学检验所的基本标准,大批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始跃跃欲试,爆发于2013年,国务院当年10月提出促进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一条专门提到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第一次上升到国务院的政策层面。统计,截止2016年4月,我国已有245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其中的107家就是在那两年内新成立的,包括很多医疗器械的代理商都拉起了人马成立了自己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可想而知如今市场上有多少家此类机构,保守估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500家以上的第三方实验室,可想而知整个市场目前的情况是僧多肉少,大浪淘沙迟早要淘汰一批出局


 

2016年年底,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正式提出了公立医院的检验科可独立成立第三方检验医疗机构。


 

2017年8月10日,国家卫计委就“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举行例行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会上表示,将再新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为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


 

可以看出,国家在鼓励、扶持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政策力度上是不遗余力的。而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在踩准政策东风的同时,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0亿跃升至2016年的70亿,每年30%的增长幅度令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对比美国、日本已经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30%的市场份额,指出:中国2016年市场份额仅达5%,远未摸到天花板!

 

市场机遇和产业优势有哪些?


 

市场经济时代,只靠政策扶持肯定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点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身上,展露无遗。


 


 

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大健康领域机会无限!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现有高收入群体已经不满足于常规医学检查,高端检查诸如基因学检查等检验类需求持续增加,而这部分高端市场利润颇丰,传统公立医院却囿于非营利性的所有制属性无法大规模开展,这就给了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抢占该市场的机会,有望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更善于成本控制,规模化的检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仪器、试剂采购上更具议价能力,灵活的市场专业化资源管理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而同时,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倾向于采用精准度更高、性能更优越的设备,以及努力通过更严格的质量监管标准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从而保证并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客观上也促进了医学检验整个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市场经济时代,只靠政策扶持肯定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点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身上,展露无遗。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难免遇到不少挑战。


 

高成本的行业壁垒


 

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病理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对第三方检验中心的人员和面积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果严格按照该要求的话,仅一个专业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运营一年的成本就要高达500万元,但事实上,初建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每日收样量并不乐观,“几个样本一天的实验室也是有的。”另外,对病理诊断服务需求最大的是县域医疗机构,而县域区域,人口有限,按目前基本标准设置的病理诊断中心将无法生存。因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最需要病理诊断服务的县域城市却少有病理诊断中心了。


 

为了生存下去,一些公司也采取会降价竞争的方式,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小检验中心的利润很薄,“现在发展速度很快,每年有上百家新开的中心,但竞争很激烈,除了几个大型的联锁实验室有盈利,其他的生存状况不是很乐观。”除了行业内的竞争,医联体对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也造成了一定压力,一些医联体内部明确要求下级医院将样本送至上级医院,客观上也压缩了行业的生存空间。


 

行业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准入门槛(“硬实力”)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更重要的医学检验报告的质量把控(“软实力”)却留有很多空白。
 

夏成青坦言:“除了行业内部有13个基本质量指标要求,其他的标准基本没有。”而目前行业内没有强制的质量体系认可要求,ISO15189能力认可目前也不对第三方病理实验室开放。“即使有些机构通过也只是针对常规检验,并不包括病理(解剖)。”此外,一些有关部门对第三方检验中心的质量监管也采取了“严进宽出”的态度,“即使是通过了审批检查已经营业,也有一些地方是不会再后续抽查的。”一名业内人士说。


 

病理科医生的门槛设置


 

据了解,目前国内注册病理科医生仅有10000多名,其中达到主治的不过七八千名,夏成青表示目前500多家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差不多有300家设病理中心承担5%左右的病理市场份额,如果按照通知要求,需要1500名中级以上临床病理类执业医师,占到(中国全部病理科医生)20%的医生!”,而二级医院病理科,对其人员的配备却相对宽松,只要2名病理科医生就能开展起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控制成本生存下去,检查部门来人的时候一些公司会花钱雇人临时注册到第三方病理实验室接受检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么,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夏成青表示,国外医学检验中心并没有对硬件的要求,一两个病理科医生也能开展,降低医学检验中心的硬件要求,提高对质量体系建设及质量管理的要求才是关键。而针对国内病理科医生不够的问题,美国纽约执业独立咨询外科病理医生何刚指出:“目前国内病理科医生缺口在十万左右,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国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相差不大,但我国医生却很难达到均质化水平,而病理检验又直接影响外科、介入等一系列操作科室。”


 

此外,国内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分级诊疗体系,所以国内也不能像国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收到足够的标本。现在国家号召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或许能有所改变。

 

国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是什么样的


 

在国外,第三方检验中心以Labcorp和Quest两家巨头为主,分别占了市场份额的31%和39%。与大医院检验科相比,他们的客户同样主要来自中级及以下医院,包括社区医院、私人诊所等,但总体而言,独立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市场量占主导地位。从病理检验内容和能力来看,独立检验中心和医院病理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能承担临床病理检验和解剖病理检验,“一些巨头的临床病理检验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大车间,机器手一年流水作业检验几百万至上千万例病理标本,但还需要病理医生来解读和把关签字。”


 

为什么大到年收几百万例标本的第三方检验巨头,小到一两个病理医生运营的机构都能独立运转起来呢?“国外的医生都要经过统一而严格的培训,比如住院培训、专科培训,因而无论是医院还是像Labcorn、Quest检验巨头、甚至一两个人的检验中心的的病理医生都会给出相似的分析结论,总体水平相差不大。”何刚说,“除规范培训外,无论是1-2个病理医生办的小实验室还是巨头诊断公司、大学医学中心实验室,都要经过每两年一次严格的州政府、病理协会、医院检查机构的质量审核,重新给予下两年的营业资格证书,以保证诊断水平的一致。”


 

“如果你来美国诊所看的话,你会看到门口有很多来自不同检验中心的收样盒。”一般而言,诊所会与签一两家检验中心,而检验中心则会定期派车把区域内的标本收集回来,与国内一样,检验中心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医改力量那么多,为何偏爱它


 

医改涉及方面很多,医院、医保、患者、医生等各方利益都要兼顾,选择看似不起眼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似乎很难理解,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目前医学检验市场的90%以上都在公立医院,医院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的基本上是医院做不了,成本很高,耗人力、不愿意去做的项目,换句话说,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其实很弱小。


 

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国家分级诊疗大方向的医改方针后,又会发现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贯穿于很多方面:大到控制大医院的过渡检查,医疗费用支出,小到县级医院没钱购买设备无力开展诊疗、甚至转诊过程中上级医院以下级医院拍片不清晰要求患者掏钱重新检查的细节···


 

比如三甲医院控费,在严格的药占比政策下,不少医生会选择多开检查以求达标,据《羊城晚报》一名爆料医生表示:“以外科为例,该科医生的药占比列被规定不得大于33%,如果医生多开药,这个比例的分子在增大,为了达标,医生就会在随后的接诊过程中多开检查单,把分母也增大。如此一来,分子分母同时增大,药占比列自然不会超标。”如果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能够从医院里独立出来,所谓达到药占比而多开检查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再如一些地方医院,由于规模小,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少,检验人手、技术和检验设备都有限,所以面对标本量不足的项目,医院出于经营成本和风险的考虑都较难开展,寻求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则可以有效规避医院在实验室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的高额投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对病症的诊断精确度,与此同时,规模连锁化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存在也能提高基层医疗接诊能力,即使患者转诊,也能在转入上级医院的同时保证原有医学检验资料的精准性,省下一笔重复检查的费用,客观上也有利于患者的切身利益。


 

总而言之,虽然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诸如市场良莠不齐,选址是在院内还是院外,如果是在院内如何切断利益输送链,人才瓶颈如何打破···但是,它能让医改在现阶段以最小的空间换取最大的获得感,这也就不难理解其受到青睐的原因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