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青岛先行试点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

   2018-06-19 青岛晚报1100
核心提示:实验室汇聚了优势科研力量。工作中的科研人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创立之初就明确,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
 
 

 

 

实验室汇聚了优势科研力量。工作中的科研人员。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创立之初就明确,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五位。高起点,大创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开始就打破了原有实验室的 “篱笆”,采取“管理轻屋顶”模式,核心是重科研、轻行政,不设级别、不定编制,充分体现“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处处尊重科学家意见。 
    实验室建立了理事会管理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委员会负责制,理事会是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是咨询机构,主任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实现了由“科研管理”向 “创新服务”的转变。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勇于担当、先行先试,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体制机制,在平台建设、人才汇聚、科研产出等方面初显成效,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初具规模。 18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建设道路。 
自发探索阶段 
    青岛汇聚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海洋科研人才。参照美、俄、英、法、日等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做法,驻青科研机构经多番研讨,达成共识,于2000年8月向科技部提报建设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不断深化协同合作,优化学科力量,在查清中国海、登上南北极、探索四大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了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的科技创新力量。 
开展试点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全力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筹组工作,先期投入11亿元,高标准建设13万平方米核心园区。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在周边区域规划建设青岛蓝谷,集聚中船重工、天津大学、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深海研究、高端装备研发机构,完善成果孵化、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聚焦海洋强国重大需求,梳理四大重大战略任务。围绕服务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军民融合等战略,在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聚焦海洋强国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确立了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健康、海洋战略前沿技术等重大战略任务。 
    汇聚优势科研力量,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研支撑能力,规划建设E级超算、大洋钻探船、海上综合试验场、深海空间站等一批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打造“国之重器”。按照任务亟需、国际先进、一家单位难以独立建成的原则,建设新一代高超性能计算平台(E级)、以大洋钻探船为旗舰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上综合试验场、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海洋同位素测年平台、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平台等10个大型公共科研平台,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负责运行并对外开放共享。 
    以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及其与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合作构建的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为代表的重大装备类平台,此类平台一家单位难以建成,全世界仅有少量,是科研工作亟需且对未来取得颠覆性创新成果至关重要的平台,是世界科技强国标志的“国之重器”。与“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算中心合作,建成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超算互联网汇集有效计算资源达128P 。 
    以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为代表的共享机制类平台。此类平台建设旨在盘活存量,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统筹全国现有科研设施与仪器,按照互利互惠、开放共享的原则,择优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完善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制度。集合全国7个单位24艘科考船及526台套船载设备,通过支持共享后补助经费、购置大型共享调查设备、组建专业海上调查队伍、自主开发船队信息管理系统,先后征集和对外发布可共享船时超过1000天,成功组织实施共享航次近30次,有效提高了原值超过50亿元科考装备的使用效率。此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共享航次分类管理模式,包括针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设的专项航次、以执行内部创新单元重点任务为主的功能航次以及面向全国科研团队开放的搭载航次,全面推进以任务为导向、以开放为核心、以高效为目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开放共享。 
    以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海洋同位素测年、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等为代表的基础条件类平台也在园区内陆续建成并运行,将为海洋科研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区域定点观测网并持续运行,破解了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世界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和“两洋一海”耦合预报系统,并在台风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深海观测与探测技术,智能浮标、实时传输潜标、深海剖面探测浮标、长航程水下滑翔机、波浪滑翔器、海底冷泉系统的精细探测与原位监测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以“观澜号”海洋新一代卫星、水下超高速无人运载器等为代表的引领性技术启动研发。 
    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应对近海核电棕囊藻赤潮威胁、近海赤潮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黄海绿潮形成的环境机制,实现了提前30-40天对黄海海域绿潮规模的预测。在Nature、Science及系列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超过全球顶尖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在创新机制方面,开展海洋领域前瞻性战略研究,系统谋划设计重大科技任务、大科学设施,全创新链布局创新资源。直接组织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选择优势创新单元承担委托任务,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网络化创新格局。在任务亟需、与国际差距较大领域,设立国际研究中心,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创新网络。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充分赋权,放手试点,构建起了多元化保障机制。 
先行落实阶段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实验室组建的试行文件。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主动落实,科技部指导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总结及研究方向与重点任务梳理;山东省成立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支持意见,追加财政投入8亿元;青岛市规划预留2000亩土地,强化配套支持政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核心+网络”模式,谋划“一三五”全球发展布局,即1个核心,极地、南海、装备3个国内分中心,北极、南大洋、深海等5个海外研究中心。力争到“十三五”末,人才队伍达到4000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