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本次发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2017年11月开始筹备相关资料,2018年8月完成全部编写工作,共有27位专家、446家医院(其中348家三级综合医院)参与其中。
“《共识》是根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现状调研’的结果编撰而成,共有10个板块。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医疗机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的具体情况,建立了基本标准,对提高综合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推动真菌诊断技术的普及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
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升我国真菌检测水平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等,真菌在临床病原菌中的占比逐年增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应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推出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加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
“今年,我国卫健委在《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联合使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方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能力。”李大川介绍。
直击检测短板 《共识》提出指导性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微生物可引起个体或群体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均由微生物所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可鉴定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并评估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诊断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但是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整体诊断水平仍然较低,重视度依然不足,检查时机及人员能力仍有待提高。
“调研结果显示,在真菌相关检测的硬件水平方面,大多数医院未划分独立的真菌检测区域,独立真菌安全柜、真菌培养孵箱等硬件配备尚不齐全;人员方面,独立从事真菌检测人员数量有限;在真菌相关检测的开展现状方面,非培养诊断技术(G试验、GM试验等)在三级综合医院中的普及率较低,涂片镜检、酵母菌药敏试验等检测方法配备齐全的医院比例很低,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操作意识不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现状。”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杨启文教授说道。
对此《共识》提出了相关建议。杨启文教授解读,要完善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组织架构,条件较好的三级综合医院可考虑设置单独的真菌检测工作区域及设备,做好真菌检测的物理分区;暂不具备先进真菌检测条件的医院可与各省或邻近地区检测能力较强的医院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形成密切合作。真菌检测人员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使其能够应对微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时处理标本,满足临床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各地区医院间的学术交流,以逐步规范临床检测标准。检验的操作流程也应进一步规范和调整,丰富真菌鉴定、诊断、药敏手段;进一步提高非培养诊断的比例,从而加快诊断速度。“希望更多区域能够持续性地开展真菌检测能力的质评工作,不断提高检测质量,提升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水平。”
提供标准化要求 满足医患多方需求
与会专家认为,《共识》内容详实、贴近实际、细则明晰、便于操作,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方法及技术现状,包涵国内专家对先进真菌诊断与技术的思考,不局限于引用国际文件,为我国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供了着实可靠、易于操作的标准化要求。
“尽管从表面上看,也许微生物检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但实际上,病原学诊断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从而可以减少住院天数,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从整体上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和费用,对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倪语星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