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由“双一流”高校组建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去年底签约落户江宁开发区。在环保技术上,研究院有自己的“王牌”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做技术“后盾”;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大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爱民亲自“坐镇”。
研究院负责人梁英告诉记者,研究院同步成立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创新平台,并实施以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的“技术二次开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平台推广—机制保障”全链条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转化路径。今年上半年,江北某环保项目招标,项目涉及VOC有机废气治理和尾水处理,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顺利接下了工程。
装个手机APP就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如今,网络信息安全备受关注。今年1月底,由东南大学、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和江宁开发区4方共建的南京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签约落户南京江宁开发区无线谷,东大学科带头人、研究院掌门人胡爱群和他的东大团队踏上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产业化之路。
胡爱群告诉记者,以前他和团队承接了不少企业的产业化项目,但仅限于订单合作,比如企业有什么技术需求,他和团队就负责提供解决方案。研究院成立后,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团队成员更加得心应手。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围墙”,实现产业化,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南京已有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的占65%,其中,与清华大学(清华研究院)合作的有9个,与南京大学合作的有20多个,与东南大学合作的有20个左右,与国际高校院所合作的有9个。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开展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的占35%,不少研发项目处于前沿领域,市场前景看好。
名城携手名校,创新合作共赢
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来,让地方的创新需求走进去——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全市出现名城携手名校,创新合作共赢的生动局面。
今年8月,《南京大学关于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细则(试行)》发布,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双一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为特征的成果转化途径。南大还专门成立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提供全链条产学研融合服务。截至目前,南京大学与南京已共建成立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是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中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最多的。
“原来,教授们手捧着技术找人投资,现在,一个研究院背后有强大的教授团队进行技术支撑。”梁英说,对于高校来说,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还带来了“意外收获”——教授们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课题源源不断,因为有实践数据支撑,论文引用率相对也大大提高。
经过整合设立的15个高新园区正逐渐成为名城携手名校的创新主阵地。根据最新发布的高新区(园)创新发展“三季度榜单”,15个高新区(园)新增科技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企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均提升明显。
搭建校友“朋友圈”,创新集群加速崛起
大批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背景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也撬动了南京庞大的校友经济。
东大校友总会秘书长姚志彪告诉记者,东南大学在全球约有31万校友。今年上半年东大校庆活动,全球100个左右校友会来了86个校友会负责人。总会专门组织他们到江宁区实地考察,并开展了南京创业创新政策推介活动。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的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是首批落地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团队里很多人都有清华背景,就连原来在扬子石化工作的师弟、清华大学硕士张奇也被我拉来做了副总,专门负责对接清华产业化项目。”研究院总经理游石基介绍,目前,清华大学一批科研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包括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和高分子液晶聚酯开发等项目。其中,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横跨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两大领域,产品对于工业领域和健康家用净水领域均有显著价值。
随着新型研发机构带来的创新资源,一批创新集群正加速崛起。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依托雄厚的产业资源和仙林大学城丰富的科教资源,牵头规划建设了“中国(南京)智谷”。通过深化与南大、北大、南邮、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了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15家,落户人工智能企业达120多家,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将超过100亿元。
依托与秦淮区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高频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第五十五所正瞄准深空探测、卫星遥感、空间通信、安检成像等市场加快研制攻关,同时布局太赫兹技术、毫米波芯片、光电集成器件、碳纳米管及石墨烯5大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最终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水平的高频器件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