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的第二场活动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顾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并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近期,针对提高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的声音不断,而此次陈宝生的再次发声,无疑又一次彰显了国家层面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心。
事实上,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各高校近年来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歇。比如就在今年7月,西北大学宣布,自今年起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国内真正能落实完全学分制的高校还是屈指可数的。
那么,西北大学为何在此时实行完全学分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为地方高校代表的西北大学又有着哪些尝试和思考呢?对此,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的所思、所感,或许会给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打破常规才能超常发展
从2018级新生起,西北大学学生的学习年限将变为3年到6年,享有个性化学习计划、丰富的实验、实践环境资源,未来“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将普遍出现。而这一切得益于完全学分制。
所谓完全学分制,是指以学生自由选课为前提,以绩点和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质和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制度。此项制度在国际上已经通行多年,但在国内却还是“稀罕物”。
在谈及西北大学为何在此时全面实施这一制度,郭立宏表示,这是基于理念逻辑得出的结果,也是学校实现发展所必须迈出的一步。
作为地方院校,西北大学位于西部地区,在资源上不具备优势。如此情况下,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需求。面对形势发展、竞争压力和环境变化,常规思维行不通,学校就必须要采取超常规的发展理念。
“超常规发展就是要抓住真问题,推进真改革,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打破定式,主动出击。”郭立宏说,完全学分制就是西北大学超常规发展的一部分。
他表示,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会极大地撬动和改善学年学分制下,教师教学热情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这是因为,一方面,完全学分制在现有生源结构和质量基础上,能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充分释放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完全学分制改革也能够最大程度激发院系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解决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郭立宏说。
就像很多学校一样,完全学分制在西北大学的推行,也并非一蹴而就。
据郭立宏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西北大学就已经开启了与学分制相关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如弹性学制、学年学分制、辅修制等。也正是在这些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之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学校才于2018年初制定发布了《西北大学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之后经过深入探讨、率先试点、配套建设等一系列前期筹备,如今才能在2018级新生中正式实施。
“任何一项成功的改革,都应该是历史积累与现实需要的结合。”郭立宏说。
事实上,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只是西北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一环。包含其在内的学校整体的综合改革,才是推动西北大学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观念和资源是改革的拦路虎
既然完全学分制推行后益处如此之多,为何众多高校却仍持观望态度呢?对于这一问题,郭立宏给出了他的回答:“目前,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最大的困难在于观念问题和资源匹配问题。”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传统的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只有不想上课的教师,没有无课上的教师”。学生上什么课,什么时间上课,由谁上课,都由学校及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统一预置。
“然而在完全学分制的模式下,学生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上谁的课都交由学生自己选择。那些终日只满足于上课而不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教师,将面临无课可授被淘汰的风险。”郭立宏说。因此,教师观念上的不认同也是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阻力之一。
同时,作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的部门与场所,如后勤、图书馆、教学实验室、体育活动场地等,其主要人员能否转变观念,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第一目标,配合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制约完全学分制全面推行的一大瓶颈。
除了观念上的颠覆挑战,资源问题也是让很多高校望而却步的原因。
“学生自主选课是完全学分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则是学生实现自主选课的保障。如果课程资源不丰富,开课数量较少、课程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单一,那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郭立宏分析说道。
然而近几年来,教师数量的增加幅度难以赶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生师比下,很难有足够多的老师开设更多的课程,来满足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虽然自身专业素养很高,但也有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偏单一,限制了其开设新课程的能力,这也对完全学分制的推行造成了一定阻碍。”郭立宏说。
教育改革没有限制和壁垒
尽管改革之路崎岖坎坷,挑战不断,但在郭立宏看来,“改革”仍是从困局中突围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宝”。正如他所说,改革没有壁垒和限制。而在学校范围内,改革更是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存在。
这一点,郭立宏已经在西北大学“学院办大学”的改革尝试中得到了验证。
“所谓‘学院办大学’,就是通过在学院层面实行‘一院一策’,将大学的职能落到学院上。”郭立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推行这项改革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层面的积极性,制定出更加适合学院本身特色的政策,防止“千院一面”现象的出现。
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曾经只有不到20%的老教授参与授课,这并不是因为老教授不喜欢上课,而是由于根据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只有完成一定的授课标准,才有资格评职称,这就导致年轻教师纷纷“抢”课,老教师也就无课可上了。
“青年教师处于最具科研创新能力的时期,但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老教授科研上不再紧张,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却无课可上。”面对这种情况,在“一院一策”政策的鼓励下,生命科学学院取消了职称评审中对于课程的要求,支持青年教师一边搞科研,一边提升教学能力;保证了老教授100%给本科学生授课,充分调动起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以前,生命科学学院一个国字号人才都没有,但在政策调整后的第二年,就涌现出了多个国字号人才。”郭立宏说。“一院一策”的学院改革使得学院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
改革从学校到学院到教师再到学生,在不断深化、聚焦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提升。
成功在于问题导向和明晰理念
近些年来,国内改革高校不计其数,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大有人在。那么,决定一项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呢?
“改革首先要有明晰的理念。”郭立宏指出,所谓明晰的理念,就是持久、符合实际规律、经得起历史考验并且能够引领学生发展的理念。
“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是西北大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
郭立宏表示,只有坚持回归大学常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本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注重人才长期培养,建立起改革配套体制、机制,才能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不过根据实践经验,郭立宏坦言,在理念、观念等层面的问题上,高校内部有时很难达成共识。“比如我们在推行‘一院一策’时,有个别院系在初期讨论中会出现一些利益、观念上的分歧,难以达成共识。”他说,但也只有利益一致、理念一致,行动才能一致,改革才能继续下去,否则,改革只能面临失败。也正因为如此,明晰理念、达成共识也就成为了改革成功的基石。
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曾将“教育改革”定义为“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而“有意义的转变”在现实中更多地意味着对问题的解决。因此,以问题为导向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郭立宏看来,有问题才会有改革。而要达成共识,就需要面对共同的问题,看到共同的危机。因此,改革必须清楚问题导向,明晰一个大学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明晰理念和问题导向,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理念行动相一致,改革才会有成功的可能。”郭立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