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1号展馆的大鹏新区展团,展区占地136平方米,分为LED形象展示区、接待区、VR互动体验区、全息影像体验区、透明LED展示区、企业展示区、商务洽谈区等七大区域。
梅钟翔 杨光/文 安康/图
11月14日,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由15家优质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大鹏新区展团携40余件精选展品惊艳亮相。蓝白相间的大鹏新区展区以“科技+生命、科技+生物、科技+海洋”为主题,你能在此通过VR体验山海大鹏之美,能通过跟急救宣教机器人互动学习急救知识,还能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库——国家基因库了解生命奥秘。
新区“老将”成高交会“新兵” 参展企业较去年增长四分之一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功能新区,大鹏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
2013年,《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出台,深圳规划以东部沿海大鹏、坪山和盐田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并以坝光作为核心启动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西有前海、东有坝光”的双引擎驱动发展格局。
为配合“三岛一区”的发展定位,新区在“十三五”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中,明确了未来产业布局,聚焦包括生物产业、生物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到2020年,将形成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近年来,新区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一核(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一库(国家基因库)两园(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多平台(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生物家园、绿岛综合体等)”的产城融合新格局。同时,作为深圳国际生物谷孵化器和先导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已落户企业项目近100家,其中院士团队5个、诺贝尔奖团队1个。
此次参展第20届高交会的新区企业达15家,较去年增长四分之一,大部分来自两个产业园。比克电池虽是新区企业的一员“老将”,却是高交会的一名“新兵”,此次来展示的正是自己的新能源业务。扎根深圳的生态特区,比克电池近年来也转型发展为集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储能及电池回收三大核心业务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电池达到服务年限后,还会剩余20%的电能,我们会将它们收集到电动基站、太阳能路灯、家庭通讯等储能产品中,让能源得以续用。”比克电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然后将电池中的稀有金属提取再利用,这样就充分达到绿色环保的标准。
首个产业载体项目已开建
首届新区“双创赛”落户企业已获亿元融资
为了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落户,新区双管齐下,一是出台了若干鼓励措施,重点扶持生物农业、生物医药与生物医疗、海洋生物、生物信息、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领域产业。二是通过举办大鹏“双创赛”吸引双创企业落户。2018第二届大鹏“双创赛”报名总数同比以168.75%的增长率,在全市10区(新区)中增幅最大。新区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获奖项目的奖金奖励。
2018大鹏“双创赛”首设粤港澳生物产业赛场。新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对标前海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深港合作,将新区打造成生物科技创新平台。探索依托深港合作的政策优势争取新药审批平台落户,打造全球领先的生物科学创新合作新平台。”新区经济服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2017年由新区推荐的深圳因诺免疫有限公司获得“深创赛”企业组总决赛一等奖,2017年10家区外参赛企业或团队全部落户新区,共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本届首次参展的深圳市易家医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那一届大鹏“双创赛”一等奖得主。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芦东昕表示,参赛时团队只有6人,得奖后获得新区30万元奖励,还有场地租金减免扶持。“赛后我们在新区注册成立了易家医,经过一年发展,已有养老机器人、急救宣教机器人和健康信息工作站等3款产品上市,其中急救宣教机器人远销海外,你在泰国机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芦东昕说,落户后,新区还大力支持企业参加各类相关展会,帮助企业提升了知名度,开拓了市场。
“现在公司已有近20人,明年我们准备启动深圳市场,预计还将扩充人手。”芦东昕透露了发展大计。
新区在两个产业园都专门设置了创客空间。同时,新区首个产业载体、坝光片区首发项目——生物家园已于9月底正式动工,它是以生命医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将有效扶持产业发展,减轻企业入驻成本,为首批入驻坝光核心启动区的企业、机构及社会团体提供初创发展空间。
全国首个水产领域种苗健康评价平台落户
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国家高新企业占比逾四分之一
新区制定了《深圳市大鹏新区关于加强科技研发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达标升级。近3年来,新区共扶持科技项目共190个,拨付扶持资金达6900万元,主要支持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生态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促进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长年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促使新区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体现到知识产权方面,2018年1至8月,新区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为369项和196项,相比去年同期,申请量增长了51%,授权量增长了65%。
新区成立以来,辖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8家跃升至33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017年的25.8%,并实现了5亿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初步实现结构优化提升。
同时,新区创新载体数量亦大幅增长,现有包括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孵化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共21个,较新区成立时增长了162.5%。其中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中心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技术中心2个、工程实验室5个、科技孵化器2个,还有1个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以及1家重要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
深圳首家专业类海洋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从正式成立以来连续三届参加高交会,本届也携下属18个涉海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展示新技术、新产品。该研究院副院长鲁义善透露,日前,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第二批扶持计划拟资助项目公示结束,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和合作单位深圳市澳华农牧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深圳海水经济动物种苗健康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市发改委认定,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市财政资助500万元。
据悉,这也是全国首个水产领域种苗健康评价平台,可提供种苗疫病检测、种苗抗病力评价、种苗抗逆性评价、种苗健康综合评价、大型设备共享、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等7大类公共服务。该研究院将以此大力完善海水经济动物种苗健康评价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开放共享,助力深圳水产养殖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