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魏金金)一直以来,教育失衡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就专门带来了一份关于优化全国高校区域布局的提案。
采访过程中,张树华由衷感慨,过去30多年,连续几个“工程”促进了我国少数高校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内高校两极分化的发展现状,如今教育领域结构性失衡和区域性不均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分布不同,我国北上广等大城市几乎囊括了全国最优质的高校资源。名校高度集中于京沪几个大都市,其余近30省市名校数量屈指可数,呈‘金字塔’式分布。另一方面,教育和人才‘虹吸现象’严重,导致无序的争抢人才‘大战’。尤其在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当前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布局存在一定差距。东南部地区如深圳、东莞、中山等大湾区创新发展势头强劲,但却缺少优质高校毕业生人员供给,某种程度也极大影响了产学研配套协调。”张树华如是说。
张树华建议,可以总结上个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新布局,通过顶层设计,中央各部委通力协作,采取联合、嫁接、合并、支援、内引外联、外迁、设立分校等多种方式,灵活优化高等院校的空间布局。对此,张树华从区域协调发展、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面向全国,优化调整京内院校布局。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调整和优化京内高校过度集中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在于疏解北京市过于集中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因此,建议以此为契机,将部分京内高校或某些高校专业学科外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二是优化重组、形成区域性优势特色大学。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可联合港澳地区高校,共同组建高校助力大湾区建设。又如疏解在京高校,可联合在天津河北组建高校,或在雄安新区组建高水平院校。
三是将专业性强的高校迁往相应产业地区。部分高校具有鲜明且针对性较强的学科特色,可结合各地发展比较优势进行合理部署,在学科建设上亦可有所侧重。这样一来,从区域发展来看,既符合当地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和特长,又能解决地区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四是将部分高校迁往条件适宜的中小城市或建立分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快、文化底蕴好、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丰富,具备承接高等院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迁校或建立分校也有利于提升中小城镇的的人文和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