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地球化学会士是1996年由国际地球化学协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共同设立的荣誉,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李曙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198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2018年期间,李曙光被列入爱思唯尔公布的高被引用地球与行星科学科学家。200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4届监督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李曙光早年参加铁矿科研会战,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弓长岭磁铁富矿床东南区深部富矿体,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磁铁富矿石中的石墨为无机成因,据此提出该富矿是沉积含菱铁矿富矿变质分解而成。该项目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2010年,李曙光致力于超高压变质岩同位素年代学和碰撞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曾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多硅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并指出Ar-Ar法不适合榴辉岩的多硅白云母定年;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钐-钕同位素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Pb同位素示踪揭示了超高压变质岩多岩板、多阶段的快速折返机制。
2012年以来,他率先开展了利用Mg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并发现了中国东部上地幔存在大尺度Mg同位素异常,该异常区与地震层析成像揭示的在地幔过渡带滞留的俯冲板片分布区吻合。这一发现证明板块俯冲引入的再循环碳酸盐可进入深部对流上地幔。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的最近一项研究论证了碳酸盐化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富CO2熔体作用于岩石圈地幔可导致岩石圈进一步减薄,而富CO2贫硅超碱性熔体转化为较富SiO2的弱碱性碱性玄武岩熔体。
2008年,李曙光起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2012年正式调入该校任教。在校十余年,他从无到有搭建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组建了一支强干的科研队伍,开拓了深部碳循环的研究方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