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重点大学的确定,实质就是资源分配,重点大学作为最顶端的教育资源,对地区发展和城市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顶端大学的城市,是无法从长远上支撑其雄心的,参见深圳。
而最近重点大学的入选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的就是含金量的降低。毕竟,资源这种东西,含金量与数量会成反比。
从78年恢复高考以来到现在,我对各大重点大学入选榜单次数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并对高校入选进行了综合排名。这份排名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各所大学的地位,下面将这些数据分享给大家:
重点高校评选在“大年”和“小年”间来回变动,但总体而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入选数量呈增长趋势。
梳理九次“重点高校”评选,历次确定的重点高校数量差异较大,1954年确定6所重点高校,2017双一流共确定了42所一流大学和98所一流学科高校,其它七次确定的重点高校数量介于两者之间。其中,1954年、1959年、“七五”重点、“八五”重点和985工程入选高校数量较少。1960年重点、1978年重点、211工程和双一流工程入选高校数量较多,可以视为“大年”。但总体而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入选数量都呈现增长趋势,毕竟中国需要更多优秀的大学服务社会与经济。
具体而言,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4所高校9次均入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双子星”,中国农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9次均入选则体现了国家意志:中国农业大学入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则体现了国家对工业、国防军工的重视。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9所高校入选了8次。中国人民大学未入选七五重点,其他8所高校59年被确定为重点高校后,每次均入选。
西北工业大学入选7次。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入选6次。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21所高校入选5次。
可见,如今真正的顶尖高校调整并没有其他高校位次那么剧烈,根本上,这些顶尖高校,代表着国家意志和地区战略地位,以及行业的重要程度。
未来,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这些重点高校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崛起最有利的武器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