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中国人才争夺大战的冷思考

   2019-06-19 922
核心提示: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部中国影视剧的台词,正在中国各地被生动地演绎。近年,中国各地间的人才争夺大战越演越烈,东部沿海省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部中国影视剧的台词,正在中国各地被生动地演绎。近年,中国各地间的“人才争夺大战”越演越烈,东部沿海省份无疑是胜利者,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处境尴尬。近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到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侨报社论:中国人才争夺大战的冷思考

6月14日,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荷花池云雾缭绕,红色校门与一池翠绿遥相呼应,成为毕业生们的拍照打卡地。(图片来源:中新社)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自由流动属于市场行为。但无序的流动和非理性的流动,非但起到了一种坏的失范作用,也正在掏空欠发达省份的未来。近年来,东部省份到中西部、东北招揽高端人才时,动辄便给出百万年薪(人民币,下同)、千万科研经费的诱人待遇。显然,“抢人大战”沦为了“拼富大战”。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了被劫掠的“重灾区”。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兰州大学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2005年中国“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感慨道,“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此外,“拼富挖人”还扭曲了不少科研人员“三观”。一些人无心学术,始终围着“钱途”转,追名逐利成风。比如,中国近年便出现了不少“职业跳槽教授”。这些现状,不仅污染人才成长环境,也稀释了中国科研创新的活力。

这份文件旨在缓和东部地区对中西部、东北的人才“虹吸”效应,稳定这些地区的人才队伍,进而缩小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都在爬坡过坎,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也正是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期。如果人才继续大量无序地“孔雀东南飞”,两地的高质量发展可能沦为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制“竞价挖人”,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保护。然而,国家层面这种“保护”毕竟是软性的,叫停“竞价挖人”只是第一步,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避免人才被掐尖以及留住人才,终究还得练好内功。

综合来看,中西部和东北未来要补上一“硬”一“软”两个短板。硬的方面,主要是加大科研投入。整体来看,当前中西部、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差距上与东部沿海省份在持续缩小。不过,对比科研平台、高科技产业等相关资源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2018年各地为了抢人,价码越给越高,门槛越降越低,但最终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却是相当低调的广州和深圳。究其原委,就是两个城市中高精尖产业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和施展空间。这两座城市能够构建高端产业,关键原因在于它们科研投入较多,科研平台不但充裕,而且实力相当雄厚。

事实上,近年高端人才蜂拥而至的省份,往往也是科研投入占GDP比例较高的地方。数据显示,2018年科研投入占GDP比例最高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相反,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在这块则明显投入不足。种好梧桐树,才能引凤来。要想留住或吸引高端人才,中西部、东北省份就需要在科研领域投入更多真金白银。其中,尤其要加大当地特色产业的投入。对于很多产业,东部省份凭借自身实力,已在吸引人才方面掌握了主动权。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只有注重本地资源、挖掘本地优势,打造特色科研平台,便能招揽和留着一些高端人才。不过,鉴于中西部、东北财力现状,它们要想提升科研投入比,这离不开中央层面给予更充裕的财政和经费支持。

软的方面,则需要中西部和东北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由于历史原因,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模式长时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迹象浓厚。这一点在东北三省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字头企业主导了当地的经济,也把基因里自带的缺点传染给了市场,比如垄断资源分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这种僵化的人才机制,不利于人才发展,也让很多人选择离开。此外,这些地方由于缺乏竞争,导致科研圈子比较封闭,甚至形成了“学术部落”,压制了高端人才才能的发挥。

良好的文化环境、公平的晋升渠道、包容的学术氛围等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加分项。这些都不是靠砸钱,拼待遇所能实现的。这需要中西部和东北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为各路高端人才种下一棵栖息的茂盛梧桐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