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牵头下,他正在负责大湾区未来网络试验与应用环境项目的研发。“工程量巨大,且需技术创新,进展缓慢。”汪漪坦言,“让我们有勇气来做这件事情,是实验室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
鹏城实验室,是广东省启动建设的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近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三批省实验室。至此,已在网络空间与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布局建设10个省实验室。经过近1年多的探索,广东省实验室体制优势凸显,创新活力迸发。
“深圳速度”建大科学装置
鹏城实验室已自主研发设计了“鹏城云脑”“鹏城靶场”“鹏城云网”“鹏城生态”四大科学装置,所布局的“云脑开源软硬件平台”等8个重点科研项目在稳步推进。
“只有好的体制机制,创新才有活力、才能发展。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必是优势资源的聚合。”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说。
广东省实验室定位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赋予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探索实行政府所有、实体化建设等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如鹏城实验室协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优势单位共建,同时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研发中心。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一套与新型科研机构管理相适应的用人机制。
据邹鹏介绍,过去1年多,鹏城实验室自主制定了包括人员双聘、合作共建在内的36项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保证实验室高效运作。“正是这种自主性的制度优势,让大科学装置建设也有了‘深圳速度’。”
集聚“最强大脑”促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广东省实验室实行“双PI”制,一个重大课题,既有自己的首席科学家,也有面向全球招聘的首席科学家。
在陈大可看来,此制度破解了大学本身的体制机制障碍,既可促进海洋学科群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交叉,为更多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空间。
除此之外,广东省实验室还实行分类管理等灵活用人制度。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出以激励科学家产业化为导向的股权激励模式。截至目前,第一、二批省实验室汇聚院士超200位,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近百个,集聚一批粤港澳大湾区优秀科技人才。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明杰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同时,提出了诸如“包干制、订单式、揭榜式等多种项目制”“省实验室自立项目视同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多种政策,省实验室自主制订规章制度达245项。
放权松绑,激发活力。季华实验室利用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产生佛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实现半导体装备批量化生产,扭转半导体关键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局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启动创新样板工厂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启动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和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
布局粤东西北促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批省实验室建设,广东又有了创新。这批在岭南现代农业、先进能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布局的3家省实验室,采取“核心+网络”、联合共建的模式,推进建设以广州、深圳、惠州承建核心实验室带动包括汕尾、阳江、茂名、肇庆、云浮等粤东粤西粤北多地市的研发网络布局。
意在何为?“广东省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集聚了全省在某一领域的高端科技和产业资源,服务于全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表示,通过省实验室的网络构建,提前让粤东西北等地区参与,有助于接下来省实验室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提高对接效率和服务能力。
在此背后,还有更深含义。粤东西北发展不均衡的短板,一直困扰着广东。启动第二批省实验室建设时,其就尝试采用“一个中心带动多地市”的发展模式,在粤东西北地区布局。
“无论是汕头,还是湛江,都是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的科教基础和产业优势进行布局。”郑海涛指出,科技具有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合理布局科技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东西两翼也能汇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从而激发这些地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