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生不比男生差,但比男生难
女生比男生差吗?中国教育部公布的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占比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受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的女生比例持续增加,其中本科生女生平均占比53.34%,女硕士平均占比51.60%,女博士平均38.61%。
首先是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正是女性恋爱结婚生育的高峰期。女生这个年龄,要考虑结婚、要考虑生育,而且怕错过了生育最佳期。但这个阶段,恰恰是科研的关键阶段,也是出成果、奠定自己学术方向的黄金期。
然后是现代社会中对于女博士的边缘异化,女博士的形象被媒体"扭曲化"和"妖魔化",处于一个受人关注,又在一定程度上遭人排斥的尴尬境遇,加重了女生对于继续深造的又一重心理压力和焦虑。这些原因导致她们错过了无数的进阶机会,女性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
02
象牙塔的高处,玫瑰稀少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科研工作者身上。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超过1亿人,其中女性占科技人才资源总数的40%左右,数量和比例均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界女性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科技人才梯度上升,女性占比迅速减少。作为我国学术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两院院士中女性比例分别仅为6.24%和5.09%。
纵观诺贝尔奖各类奖项,在1901至今的百余年间,诺贝尔科学奖617名的获奖者当中,女性获奖者只有20位,仅占约3.24%。除了获得生理/医学奖的女性得主,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女性比例还不到3%。
03
以一己之力打破偏见的「半边天」们
“女性著名科学家”向来是一个要求颇为苛刻的标签。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她们不但需要自己内心坚定、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有和反对声音据理力争的勇气。近现代以来,中国能够当得起这个称谓的人凤毛麟角。
颜宁,没有结婚,没有生育,一心专注科研事业。她说,她不需要给别人交待,很好。
屠呦呦,有结婚,有孩子。但她的出成果的黄金期是在六七十年代,丈夫全力支持她的事业,家务孩子一肩挑,她得以心无旁骛地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这些在科研界成绩斐然的优秀女科学家,还有那些科研圈学术界蓄势待发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正在一点点击碎女性在科学界承受的固化偏见。
04
所幸,好的改变正在发生
女性比例过低,显然不利于科研的发展,一半人口的科研智慧可能被浪费。近年来,女性平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何为女性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公平的上升通道,已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
2011年,国家基金委将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40岁,而男性的年龄限制则维持在35岁不变。在放宽女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之后,就使得女性获批者比例在一年内上升了10%。
2019年,美国科学院士的入选名单里,女性科学家占40%。这也是女性科研者正迎头赶上的又一个案例。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接受自然科学高等教育比例的稳步上升,压在女性自然科学家头顶的“玻璃天花板”终有被顶破的一天。女性中性感可爱的优秀大脑将跳出传统印象,在科研领域更有话语权、承担更多责任,她们的努力、才能和贡献,也终将在各种奖项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距离那一天的到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也许还不仅仅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