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是湖北光谷实验室创建后的四大任务之一。目前,韩宏伟教授团队已在此方面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建设国际先进科研基础设施,汇聚世界一流人才,探索有组织创新的新型运行机制,产出世界级重大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湖北光谷实验室主任邵新宇介绍,湖北光谷实验室承担着这一使命诞生,将为做大做强我省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万亿级“光芯屏端网”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助力“武汉·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战略支撑。
一块普通材料在他们手中“逆袭”
在导电玻璃上,依次“刷上”三种纳米材料结合而成的“浆料”,烧制、填充、烘干后,玻璃“变身”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稳定而可靠的电源。韩宏伟团队的相关研究两度刊发于《科学》杂志,成为廉价清洁能源的重大突破。
突破,源于20多年孜孜不倦的坚持。“基础研究需要我们认准方向,不受外界左右,踏踏实实,干就对了。”韩宏伟教授介绍,钙钛矿材料本是1893年就已人工合成的材料,团队发现它的“潜能”并非偶然,是在无数次实验中接近并最终找到的。而它在湖北科研人员手中也大放异彩——
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目前获得第三方公证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5.5%,超过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器件稳定性方面,在连续13000小时标准模拟太阳光持续照射后,器件未出现明显衰减,而这一辐照量相当于武汉或欧洲大部分地区13年的太阳光辐照量总和。
而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正作为新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杰出代表,在湖北进入开发生产。
集纳13个高端平台、千余科研人员
近60年来,光电科学一直是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湖北光谷实验室创建之前,华中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8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本就拥有7个国家级光电领域研究平台、6个省部级光电领域研究平台。
湖北光谷实验室主任邵新宇介绍,我们2003年开始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与“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共生共荣,已具备雄厚的基础。这次,进一步整合了湖北省光电信息领域的优势平台、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产业,采取“1+N”的组织模式,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优势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形成“核心+联盟+生态圈”的创新格局,体现了优势整合、特色突出的发展战略。
强强联手,使命更强,担子更重——
扎根“武汉·中国光谷”,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器件与芯片等四大任务,建设光电芯片微纳制造及测试平台等三大平台,以“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健康强国”三大使命为导向,着力提升光电信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我省光电信息领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
接下来,实验室将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千余人规模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条件设施,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省光电领域的激发原始创新、创造高端成果、汇聚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的创新高地。
“湖北光谷实验室建设,对我们坚持基础研究是极大鼓励,平台和人才对团队未来发展也是重要保障,尤其对产业化推动有重要意义。”即将搬到新的实验大楼,韩宏伟教授相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够“走得更远”,发出更亮更久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