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均属于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重庆加快布局、优化配置这些战略科技力量,将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新、更坚实的基础支撑。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实验楼。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巴渝特色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或城市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者。两江君梳理发现,重庆这些重点实验室具有鲜明的“巴渝特色”。
例如建在重庆交通大学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20年3月由科技部、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准建设运行,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显然,这跟重庆在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拥有极强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关。
同样,这次新认定的3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集中于信息科学、医学科学、工程科学等领域,与重庆在先进制造业、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一一“呼应”。
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探索方向、寻求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
由此,这次新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业领域是理所当然的“重头戏”:
微纳结构光电子学、硅基光电子、微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实验室,属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平台,其“目标”显然是重庆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
智能感知与区块链技术、先进模具智能制造、冶金智能装备、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等实验室,与重庆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
自主导航与微系统、公共交通装备设计与系统集成、汽车智能仿真、节能与新能源变速器等实验室则为“重庆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供科技支撑。
风工程及风资源利用、油气生产安全与风险控制、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等实验室,则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新突破……
大健康产业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是充满机会的“新蓝海”。这次新认定的3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涉及医学科学领域的占比最大,达到15个,包括关节外科精准医学、消化系统肿瘤精准防治、乳腺癌智能诊疗、肝胆胰疾病智慧诊疗工程、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实验室。这体现了重庆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把握,既立足本地、突出优势,如原料药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利用等实验室,又具有前瞻性,如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实验室。
▲联合微电子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和测试。受访者供图
加强协作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这次新认定的38个重点实验室中,有5个为川渝共建。同样,这些实验室立足两地实际、突出川渝优势,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
例如川渝共建特色食品、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实验室,明显是为川渝两地“量身定制”的。特别有意思的是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实验室,其“目标”和“服务对象”与两地居民的口味高度吻合,四川眉山的泡菜产业、重庆涪陵及丰都的榨菜产业等,预计今后将成为该实验室的“大客户”。
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两江君注意到,在本次新认定的38个重点实验室中,有不少企业深度参与建设。
有的属于产学研协作,如重大、重邮与重庆金美通信公司合作成立复杂环境通讯实验室,重大与重庆杰品科技公司、大江杰信锻造公司成立先进模具智能制造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重大与重庆英泰帝克科技公司共同建设关节外科精准医学实验室……
有的则由企业独扛大旗,如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公司成立血液净化技术实验室,联合微电子中心成立硅基光电子实验室,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成立微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实验室等。
▲3月29日,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准备。崔力 摄/视觉重庆
优化布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当前,重庆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主平台,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引导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去年底,重庆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新型研发机构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4222家、26371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重庆市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少但力量较为分散,基础研究水平总体偏弱,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总体说来,重庆的战略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差距不小。
为此,重庆提出,要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好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大局:
加快构建实验室体系。要抓紧谋划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等早日落地,通过引进、新建等方式,打造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重庆实验室”。
着力布局大科学装置。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推动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等落地,增强重庆前沿研究突破能力。
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要加快推动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发展研究型大学;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让它们来渝设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研发中心。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要加快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聚焦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大话语权。
创新决胜未来。布局战略科技力量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区域的事,重庆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集中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让创新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