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上市近10年以来,科研人员没有一位流失。”3月30日,四川振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赵其春在第七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的“国央企成果转化机制研讨”主题论坛上,讲述了四川本土国资控股企业中密控股从研究院成功向上市企业转型的故事。
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密封技术研究所,是中国最早开展密封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赵其春说,技术实力决定了企业的成功转型,而科研人才是基础,为了留住人,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革,提升科研人员忠诚度和创新主动性,让公司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以过硬的技术实力填补了国内密封技术空白。
当天,现场有不少国企央企的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国企央企的成果转化机制。
看现象:
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国企央企在科研投入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力量。”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经理孙芸给出一组数据:从规模来看,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3.3万亿,其中中央企业投入1.066万亿,约占全国1/3 ;从投入强度来看,2023年中央企业按增加值计是10.2%,全国是2.64%。
如同中密控股一样,随着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不少国企央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成效。通过包括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推动一批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了生产力的转化,将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变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企央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陆继军举例说,国家电网积极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功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提升了电网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中核集团也通过成立“核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加速了核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发展提供了支撑。
谈建议:
培育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然而,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具体困难。
现场不少企业代表反映,缺乏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是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科技转化中介服务市场尚不发达,服务机构数量不足且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对此,孙芸表示,不少服务机构已经开始进行专业化探索,她所在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目前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交易定价、转化模式等方面持续研究和实践,力争为央国企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支持。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经历中试、产品化等多个阶段,这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转化能力和条件。”还有一家国企负责人表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不够深度融合,导致很多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国企央企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孙芸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创新体系、探索高效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等方式提升自身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而政府以及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搭建更多的平台,给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三方合作契机,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