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由“骑手”变“飞手”、乘“空中巴士”出行、来一场低空飞行“兜风”观光……在蓝天与地面之间,低空经济正在崛起。据相关权威机构测算,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风口已至,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力。迎风而上,南京何以振翅“高飞”?从自身优势出发,“创新力”当是“破局点”。近日,记者探访南京部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技术平台,打量那里的创新之“舞”。
探现场
一批新技术“呼之欲出”
简单讲,低空经济就是把今天“平面”的路修到“低空”去。而当传统的道路从“平面”变为“立体”后,同样会有路上的“车”、开 “车”的人和交通管理平台。
电科莱斯、二十八所建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定位便是解决空管模式从地面向空地协同跨越、管控能力从分钟级向秒级跃升的关键核心问题。
5月11日下午1时多,记者来到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埋首研发、测试工作。“我们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是开发‘低空智联+’平台,你可以理解为低空飞行管理平台。它可以进行空域管理、气象信息情报服务以及相关监管服务,让低空飞行器飞得安全又高效。目前,平台的开发建设非常顺利,已有试点应用了。”实验室副主任丁辉介绍。
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有好消息。“我们正在琢磨无人机的充电系统,想要研制出边飞边充电的无人机,也有了初步结果。”实验室教授、博导卢天健告诉记者,当前小型无人机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够持久,因为它们无法携带充足的电能供其长时间执行任务。但未来低空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有大量跨城市运输场景,“我们要让无人机能飞得更远才行。此外,边飞边充电,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涉及通信、导航、定位、气象、地图等多个领域,其中,卫星通信是关键一环。
5月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江苏省卫星应急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当天,一组技术人员正进行最新研发的低轨卫星通信技术遥感测试。
“出于保密需求,就先不带你们去看啦。”虽未能到测试现场,但南京中网卫星通信知识产权及战略部总监孙俊还是透露了该技术的部分情况,“能大幅降低通信成本。根据我们的测算,能减少原来的三成支出。”
说创新
已积累大量技术优势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位采访对象提及所在细分领域时,都有一种共同表现——对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很关心,说起来如数家珍;谈及自身科研实力也有一定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多年创新沉淀。
比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做的低空飞行管理平台,其实早就有“高空版”——电科莱斯旗下莱斯信息承建的全国流量管理系统,是我国唯一的全国范围民航航班飞行流量管理平台。据统计,自2020年全国流量管理系统上线以来平均延误时间缩短约33%,以往旅客在机上长时间等待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采访中,记者便注意到,在丁辉身后的几台电脑上,时不时有民航航线信息闪出。“实验室在民航空管、机场管理、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技术底蕴与实践经验,可助力低空领域的技术攻关。”丁辉说道,“低空飞行与高空飞行的过程有相似之处,都需要各类信息设备的支撑以及管理系统的辅助,两者具有显著的‘技术同源’与‘产业同源’特征。”
再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个高频出现在无人机领域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的大学。据悉,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包括南航的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即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等学科。
“力学属于基础学科。小到无人机、小飞机,大到大飞机、超大尺寸的航天器,都离不开力学支撑。”卢天健介绍,目前实验室围绕轻质结构高可靠性设计、柔性轻质结构动力学设计及控制、热结构设计与热调控、材料结构一体化精确制造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研究,支撑航空航天装备结构设计、提升性能和可靠性。“比如说,轻质结构,就可以帮助无人机、小飞行器实现小体积、高承载,还能减振降噪。”
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家以“卫星物联网服务型制造单项冠军”为企业定位的单位,其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移动气象台、卫星车载地球站(Ku/Ka)、卫星便携地球站(Ku/Ka)等主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安监、国土等行业,目前已建立起一个空天地域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
“公司此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高轨卫星通信,这几年随着国家发射低轨卫星的增加,已布局开展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技术可直接应用于低空经济通信,不仅有助于实现遥控和数据监测,还可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孙俊则用打比方的方式介绍卫星通信与低空经济的关系,“我们的技术,相当于给低空经济的飞行器提供‘望远镜’,把飞行器的视角从原来可能的几公里、十几公里,提升到全球,只要有卫星的地方就能通信。”
冷思考
热潮当前,如何更好作为?
当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多元主体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研制、无人机各种新型应用场景和城市低空的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低空经济的万亿市场一夜间被激活,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快车道。
热潮当前,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如何更好地在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上,锻造新质生产力,谱写新篇章。
在技术方面,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适用于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技术和低空空域管理技术。
“要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分析当前情况,把需要解决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再一个个解决。既要统筹考虑、深思熟虑,也要快动作、大胆试。”卢天健说道。
在他看来,发展低空经济是一个全链条的事情,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推进。卢天健提出,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协同相关高校院所,搭建低空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队伍。
除了技术挑战之外,安全性、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也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丁辉建议,要按照发展需要,结合技术成熟度、资金投入等情况,建立相适应的落地方案。比如,从试点低空智能运输系统入手,根据场景需求,分期分步建设相匹配的基础保障设施与系统。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丁辉还提到,进一步完善、细化针对低空飞行器的适航标准,从法规标准上提升其安全性。在此前提下,有战略、有计划、分阶段、有序、稳妥、积极地开放、开发和利用低空,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位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则提出,还要加强公众认知,提高社会接受度。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让公众了解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要及时回应公众关于安全、隐私等方面的疑虑,面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该领域的信心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