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高水平高效率孵化转化高校成果

   2024-06-07 1011
核心提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形成概念验证服务+线上平台赋能+区域分中心联动+产学研合作的可复制模式,打通了技术应用研究产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形成“概念验证服务+线上平台赋能+区域分中心联动+产学研合作”的可复制模式,打通了“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工艺验证—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市场分析评估—工业化生产”接力环节,让高校前沿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孵化培育和转化落地
“概念验证”是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一个热词,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日前,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在杨浦区揭牌,复旦大学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了《关于共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合作协议》。这家位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一楼的机构,总投资约8000万元,面积为2200平方米,由高端质谱室、高分辨光谱室、热体感实验室、产业实验室等组成,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搭建了概念验证平台。
经过一年运营,概念验证中心已催生6款产品化样机,形成总金额超4.3亿元的意向订单,并推动复旦科研团队在杨浦区创立了3家企业,另有2家企业也将注册成立。从高校实验室成果到产品化样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探索出一种加速“全过程创新”的服务模式。
验证科研成果商业化可行性
概念验证中心起源于美国,是高校与各类机构合作运营的创新组织,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
“实现商业化是概念验证中心的主要目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说,“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建有多个实验室,但与高校实验室的定位不同,在概念验证中心做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技术原理和发表论文,而是验证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这种商业化可行性验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在早期成果与第一代产品之间,往往存在一条鸿沟,需要通过专业团队的技术可行性、商业化可行性验证等服务跨过鸿沟,开发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下转 5版(上接第1版)“我们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出的不少环境监测仪器、技术集成类产品在完成示范应用后就结束了,很难推向市场。”在仪器设备领域,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安东对此深有感触。
为解决这个痛点,复旦环境系和东部中心从2022年起开始合作,决定在绿色低碳领域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同时从“十二五”至“十四五”时期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产生的实验室样机中遴选一批,将它们转化为产品。
去年4月,双方共同组建政策、产业、投资和技术专家组,举行了概念验证中心首批项目入驻评审会。结果,12位科学家负责的12个项目入选。作为配套支持,价值5000余万元的产业化二次研发设备、首台套原型机以及100多位博士后、博士和科研助理一同进入概念验证中心。
技术经理人做校企“翻译员”
如今,已有6个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样机到产品化样机的跨越。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建民教授等人研发的“多功能气溶胶在线毒性自动检测仪”是其中之一。这款“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仪器2022年问世,能灵敏地检测出大气中PM2.5等有害物质的生物和化学组分,检出限比普通的气溶胶检测仪器高20倍,可用于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
如何把这款仪器从实验室样机转化为产品,替代进口仪器?去年6月,样机进入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后,技术经理人团队通过东部中心运营的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遴选出山东潍坊一家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促成了它与陈建民团队的技术研发合作。陈建民团队的博士后进入这家环保设备企业,与企业研发团队一起攻关,对实验室样机进行集成化、电气化、智能化改造。
经过半年联合攻关,“多功能气溶胶在线毒性自动检测仪”实现了产业化,它打破了同类进口高端仪器的垄断,已应用于崇明东滩大气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在概念验证过程中,我们要做两种语言的翻译员。”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孙剑峰博士说,“高校科研团队说的是技术语言,企业管理层说的是市场语言,概念验证中心的技术经理人在两者之间不断地‘翻译’沟通,才能加快推进合作项目。”
据介绍,这个概念验证中心有10位复合型技术经理人,他们都有绿色低碳专业背景,还在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接受过培训,获得高级技术经理人证书。
全国分中心联动转化科技成果
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团队的工业烟气CPM(可凝结颗粒物)在线监测项目,也完成了产品化样机开发,正在湖州一家电厂进行实地测量校验。
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将在开发仪器产品的基础上,推动工业CPM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据介绍,可凝结颗粒物在烟囱里是气态,但排放到大气中后会变成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为了控制CPM排放,李庆等人开始研发“工业烟气CPM在线监测仪”。今年1月,实验室样机问世,这是一款国际首创仪器。3个月后,产品化样机就宣告诞生。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如此高效?孙剑峰介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8个分中心。例如,通过山东青岛城阳分中心,技术经理人团队促成了青岛一家环保龙头企业与李庆团队的合作。双方签订近百万元的技术服务合同后,复旦两位博士立即前往青岛,与企业研发团队联手完成了仪器的集成化、智能化、在线化迭代。
“目前,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形成‘概念验证服务+线上平台赋能+区域分中心联动+产学研合作’的可复制模式,打通了‘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工艺验证—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市场分析评估—工业化生产’接力环节,让高校前沿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孵化培育和转化落地。”邹叔君说。未来,中心将探索建立1亿元专项基金,为入驻项目提供资本支持。
除了概念验证,中心还具有研发技术服务功能。国内首个世界气象局亚太地区大气观测仪器校准及研发分中心、长三角首个大型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室、上海首个热体感实验室落户于此,向社会开放。其中,热体感实验室用于大金空调新产品研发。大金(中国)技术开发研究院正在与复旦大学环境系合作,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和设备采集的客观数据,对未上市产品进行性能验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