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集聚区17栋共41.7万平方米的建筑,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将迎来首批科研团队入驻。
实验室用上了医疗洁净板
岳麓山实验室以“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为目标,总部设在长沙,主要布局有4大片区。其中,2022年上半年开工的农大农科院片区作为集聚区,是岳麓山实验室的资源集聚和主体呈现区。
距离项目开工仅2年多时间,集聚区17栋建筑“硬装”全部完工,正进行“开荒保洁”,等待“软装”进场。
集聚区17栋建筑分立在中央景观道两侧,以白色、红色外立面为主,蓝色的玻璃幕墙在太阳的映射下,反射着银色光泽。17栋建筑里,有水稻、油菜等品种创制中心,有基础科学研究部、前沿技术研究部等功能研究部,也有种质资源库、生态模拟育种与表型鉴定平台等公共创新平台。
这里容纳最多的,将是各个研究团队的实验室。中建五局项目技术负责人李黎带领记者走进其中一间“样板间”。实验室约80平方米,将采用标准化交付,四周及中央区域设置有实验边台、中央台,紧挨着实验边台的是由透明视窗、智控操作界面组成的智控通风柜,方便科研人员在手机端远程控制,随时监测通风状态。
走在实验室内,脚感踏实、干爽。实验室地面采用蓝色pvc地胶,耐腐蚀,好清理。过道的墙面还铺上了医疗洁净板。
李黎介绍,实验室进行了高标准设计,“有的楼里装有核磁共振设备,所以地面还涂了层硫酸钡涂料,以提高耐磨性、耐水性、耐热性。”
480间公寓等待青年科研人员入住
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岳麓山实验室便明确“边建设、边攻关、边出成果”的思路。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已完成“2024年种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编制,形成了实验室第一批科研攻关清单。
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岳麓山实验室主任邹学校团队首次发现植物低渗(多水)感受器,成果论文在《Nature》正刊发表。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农作物如何利用有效水分,增强抗旱和耐涝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对提升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团队在《Nature》封二发表果蔬与人类健康系列观点。
据介绍,岳麓山实验室坚持立足整体建设功能布局,紧紧围绕实验室发展所急、科研所需、产业所盼,创新打破人才流通壁垒,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面向全国开展科研团队遴选,集聚省内外乃至全球种业优势科研力量,着力打造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队伍。目前,实验室已构建了以“4个功能研究部+8个公共创新平台+15个品种创制中心”为主体的功能平台体系,明确了各平台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牵头专家、科研团队等。到今年正式交付时,首批科研团队共2000余人将正式入驻。
记者还走进集聚区已完工的青年科研人员公寓。集聚区共有480间青年科研人员公寓,单间面积在40—62平方米之间。目前,各房间中央空调、卫浴系统等均已安装完毕,静待家具进场与青年科研人员到来。